发布时间:2025-08-28 07:12:04 来源: 新华社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全文发布,绘出了清晰的路线图。
聚焦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6大行动领域,“人工智能+”如何“加”得扎实?“加”得彻底?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朝哪儿发力,又该怎样落地?
十年一个新阶段
《意见》发布的时间是巧合吗?
回顾整个与互联网或人工智能接触的过程中,会发现好像每十年是一个坎儿。1994年,是中国全方位或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开始;2004年,我国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在世界上崭露头角;2015年,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25年,又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那么,这个时间是一个巧合吗?这份文件此时发布会产生怎样的意义?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首席科学家 周伯文: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在我看来反映的是信息技术进一步的深化和演进。相隔十年,确实非常有意义,但是某种意义上讲,也反映了技术发展的规律。“互联网+”很好地帮助完成了信息的连接和分发,同时也积累了非常必要的数据基础。在“互联网+”推出十年之后,老百姓生活都离不开互联网,经济也离不开互联网,使得积累了大量的数据。
“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在过去十年中也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一个东西能被称为“某某+”的时候,这个技术一定是具备三个特点,也就是基础性、平台性、通用性。从应用到产业、从民生到学术,迎来了如今《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出台的非常好的时期。因此,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具备非常大的意义:
第一,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争取战略主动。
第二,《意见》的出台,相信会进一步引领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
第三,会非常好地推动全球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合作。
《意见》明确6大行动领域
为什么是这6方面?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首席科学家 周伯文:这六大领域的选择后面有非常多战略考量,其中的逻辑,递进关系是非常清晰的。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它们合在一起基本上确定了以“人工智能+”来推动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形成的重大战略举措。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会帮助我们捅破天,决定我们飞多高;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会帮助我们扎深根,决定我们走得远。
“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
这两个领域是在老百姓层面上,用人工智能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教育、医疗、民生、养老等方面发展,这是第二层这两大领域主要的行动方向。
“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这两大领域反映“人工智能”如何能够在整体上,不仅帮助国内社会繁荣稳定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能够把这些能力对外输出,形成很好的“南南合作”,能够在人工智能作为国际公共品对全人类造成福祉。
如何让更多人形机器人
从舞台走进寻常百姓家?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首席科学家 周伯文:人形机器人因为能够更好贴近物理空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任务,所以大家对人形机器人的普及期望是非常高的。我国人形机器人的本体技术进展非常快,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人形机器人落地的主要挑战仍在于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方面的持续提升,大脑和小脑的提升还需要与本体协同才能够完成。
从大脑角度来讲,是理解人类意图、完成指令,而且能够找到长链推理下最好完成指令的方法,同时确保安全。
从小脑角度来讲,是人形机器人如何更好控制本体,去完成运动、控制、操作等相关动作,去达成它的目标。
目前来看,从模型侧、数据侧还有更长的路要走。特别是训练大脑、小脑的数据比训练常用语言对话模型要少很多,所以一部分数据来自应用的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一个新的技术路线是,通过深层次人工智能合成机器人所需要训练的数据,这方面进展非常快,我对这方面的进展还是保持谨慎的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