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22 16:44:14 来源: 央广网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李静
发于2025.5.12总第1186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天已经黑了,一个小小的、棕黄色身影,还在小区单元楼下车来车往的路上乱窜。小虎妈一直记得第一次见到虎虎时的情形,不到2个月的小奶猫,独自流浪,实在不忍心,她把小猫抱回了家。那时她在异乡求学,虎虎陪着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孤独的夜晚,虎虎不仅是一只宠物小猫,也是她心灵的寄托。她把小虎的日常拍下来发到网上,四年多过去,如今被小虎妈养得圆滚滚的“旖旖小虎”已经是小红书的知名网红,近200万粉丝每天跟着小虎妈一起云吸猫。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可爱的小猫小狗已经成了各个社交媒体的宠儿,前一阵大量海外“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时,都自觉地先交“猫税”——晒自家猫咪,没有猫的,就交“狗税”“兔子税”“羊税”……总之要晒宠物。哪怕是微信朋友圈,随手一刷,也会看到熟的、不熟的朋友秀宠物。
据亚宠研究院发布的《宠物行业蓝皮书:2024中国宠物行业发展报告》估算,2010年至2024年,中国宠物犬猫数量从0.59亿只猛增至1.87亿只,宠物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
当现代人的家庭、工作环境甚至与朋友、恋人的关系,都越来越微妙和不稳定时,宠物反而成为一个锚点,人们似乎比以往更需要它们。因为无论你是谁,来自哪里,“成功”与否,甚至不管你待它如何,它都会无条件地爱你。几乎从未有这样一种关系,让你不必担忧评价,也不对你有任何期待和要求。当你下班回家,或是夜深人静,独坐沙发,一小只奔向你或静静走来蹭着你的裤脚,这些瞬间都将孤独驱散,它们似乎总在“说”:我始终在这里。
“以湿漉漉的鼻尖,
抵住人间粗粝的裂口”
小狗不懂日历如何计算永恒,
却会在每个清晨,
用鼻尖推开昨夜的叹息;
不懂离别为何要蘸着眼泪书写,
却愿意把破碎的流浪史,
改写成一串摇摇晃晃奔向我的动词。
谢谢我的小狗们,教会了我爱、责任与思念,以湿漉漉的鼻尖,抵住人间粗粝的裂口。
上个月,“豆瓣狗组”举办活动让成员分享和狗狗的故事,一位组员写下了给自己小狗的诗。打开互联网,人们和宠物的温暖瞬间几乎从未从高赞推送中缺席。小红书上,一个只有54个粉丝的博主问:“有没有宠物看上去就超级爱你的照片?”一下子获得1500个赞和近8000晒图评论:有人的大公鸡和他一起睡觉;有人蹲厕所时,猫咪也要坐在旁边;有人盆浴时,三只橘猫围在四周担忧地盯着,网友说“生怕我洗澡淹死”……
这些小动物对于我们,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动物饲养,它们正在成为我们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10月,全球宠物用品领军企业Mars发布全球范围养宠人士调查,发现全球已经有超过一半(56%)的人饲养宠物,超过三分之一(37%)的养宠人士将他们的宠物视为生活中最重要的存在。在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魏冉看来,这种跨越文化、地域的现象,反映了人类深层的心理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知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根据他的理论,人类有五个层次的需要,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魏冉看来,这五个层次中,饲养动物在不同程度上都在满足人类的需求。
人类最基本的温饱和安全问题尚未解决时,它们是狩猎和看管粮食的帮手,当我们满足了最低层次的需要,“毛孩子们”又给予人类爱和归属感。国内外的视频网站上都曾发起过一个活动——当你假装在狗狗面前哭泣。狗狗们的反应都差不多,要么在边上急得团团转,要么呜咽着询问,要么飞奔而来把毛茸茸的脑袋凑到主人身边,轻轻地蹭着,或者用湿热的舌头舔舔主人。让人觉得,它懂得你的难过,无论如何,它在极尽所能地给予陪伴、拥抱和安慰。
因为宠物们的爱,网友二创出不少名言,例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还有狗狗会拥抱你”“世界破破烂烂,小猫缝缝补补”。在搜索栏里输入“为什么养宠物”,搜索结果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是“治愈”,这种治愈并非毫无根据。
西澳大利亚大学人口与全球健康学院副教授海莉·克里斯蒂安和她的同事曾在2020年对4000名5至7岁的儿童进行了一项纵向研究,发现养宠物的儿童与同龄伙伴相处会较少发生问题,并会有较多的亲社会行为(即助人、合作、分享等利他行为)。与此同时,与那些没有养宠物的孩子相比,家里养宠物狗的2至5岁孩子更为活泼,花在屏幕上的时间较少,平均睡眠时间较长。
“撸猫撸狗”能让心情变好同样有科学依据,根据生物学研究,抚摸宠物毛茸茸的身体时,人类大脑中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会降低,而让人感觉亲密和愉悦的催产素和多巴胺会增加。魏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焦虑症患者最典型的一个表征就是难以活在当下,而宠物其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她的一个患者就曾告诉她,有一次又感觉很焦虑的时候,转头看到自己的猫正在阳台上晒太阳,他说:“那一刻,我觉得好像整个呼吸都变慢了。”他走到阳台,抚摸了一会小猫,焦虑得到了缓解。
所以,很多人把宠物当作自己宝贵的家人,我们的压力在与它们的互动中逐渐消退,甚至,在“无条件的爱”这一点上,几乎没有人可以比宠物做得更好。一位网友在记录自己与猫咪的感情时说:它不会因为你没有达到某种“要求”而惩罚你或者不再爱你,更不会因为你买不起高端猫粮而看轻你,它始终都会对你的靠近做出回应,而这些回应让人感觉到被爱,被尊重。
正是因为如此,在不少影视剧里,才出现了那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宠物角色。最出名的当然是《忠犬八公》,它用爱一个人过一生。还有卡拉,在《卡拉是条狗》里葛优饰演的“老二”说:??“从单位到家里,我每天得变着法让人家高兴,只有卡拉每天变着法让我高兴。”
很多年轻人从宠物那里学到了爱和责任,网上不乏类似的霸总式宣言:“我可以吃土,但别的小猫咪有的东西,我的小猫咪必须得有!”
“当年轻人意识到自己能够为宠物负责,感受到宠物对自己的依赖时,无形之中满足了他们‘被需要’的需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提升了自我价值感和力量感。这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打工人’常有的无力感,甚至是低自尊感。”魏冉说。宠物与主人之间也是另一种依附关系,主人是宠物的全部,宠物以主人为唯一仰赖。于是,马斯洛理论中最高层的两种需求也被满足了。
正是因为可以满足自我实现需要,不少人开始选择更能彰显个性的宠物,不再满足于猫、狗、鸟、鱼,还出现了鼠、龟、蜥蜴、刺猬甚至蛇。前两年,因为“加油鸭”“冲鸭”“是我鸭”“爱你鸭”等网络词出现,柯尔鸭作为宠物异军突起,不少城市开起了合法“鸭店”,一只柯尔鸭售价上万。最近,又流行起了宠物石头??,通过贴眼睛、穿衣装扮、置办小窝赋予其个性化,无须喂养且适合减压。
从工具到陪伴
6000年前驯养了第一只非洲虎斑野猫的古埃及人恐怕想不到,这些灵巧的小动物会伴随人类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人们心中牵挂的精神寄托。那时的猫咪以捕食谷仓的老鼠为生,与人类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为了赢得猫咪的垂青,古埃及人将其视若神明,不仅爱护有加,还严禁对外出口。后来,这一政策有所松动,法老将猫作为外交礼物,赠送给友好国家,猫开始在地中海沿岸及欧洲广泛传播。
如果说,猫咪是人类最早的宠物,那么狗则在上万年的尺度上,都作为人类的帮手而陪伴身侧。狗的野生祖先是狼,对于狗和狼的DNA研究表明,狗最早在1.5万至2.5万年前已经被人类驯服,帮助人们狩猎。
随着文明的发达,王公贵族们开始热衷于驯服和圈养作为力量象征的珍稀野生动物,“动物园”和动物收藏随之出现。秦始皇就曾在城郭之外围起一片广袤的猎苑,苑中安置藩国进贡的奇异鸟兽,修建成园林的猎苑成为绵延不绝的大秦帝国的缩影。
进入中世纪,欧洲贵族阶层开始饲养猎犬、猴子、安哥拉猫、鹦鹉等各种珍稀动物作为宠物,以彰显其财富和地位。这一时期,宠物逐渐成为社交场合中的话题和象征。中国大约在隋唐时期将猫彻底驯化,在宫内广泛驯养,围绕着猫也出现了众多灵异传说。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十年的《隋书·外戚传》里,就讲述了一个“猫鬼”的故事。
后来,工业革命兴起,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宠物不再仅仅是贵族阶层的专属,而是逐渐进入普通家庭。特别是狗和猫,因其忠诚和易于饲养的特点,成为最受欢迎的宠物种类。它们的工具性功能减弱,转变为人类的伴侣动物,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动物的角色,也影响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美国丹佛大学历史学教授英格丽德·塔戈在2015年出版的《动物伴侣》一书中指出,到了19世纪初期,饲养宠物不但在不同社会阶层得到普及,同时也获得了广泛的文化认可,饲养宠物被视为一种美德。
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里,宠物文化蓬勃发展——涌现出无数以可爱的孩子和小动物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童话作品、寓言以及赞美忠犬的影视和文学,人们开始为宠物购买玩具、服装、食品……曾经作为人类帮手的狗狗,在陪伴的基础上再次担当起更为复杂的工作——例如导盲犬、警犬。医疗服务与心理治疗也引用宠物为辅助提升治疗效果,例如协助儿童、老年人、心智发展迟缓者、情绪障碍或其他心理疾患的治疗犬。
在一个不断都市化和工业化的社会,人类对野生动物以及自然的共同体验日益减少,既带有自然属性又因为被驯化而带着人类文明特质的宠物,其实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一个有效的中介和连接者。
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最近10年,宠物甚至成为新型社交资本,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原子化的个体由此获得了社群归属感。魏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社交媒体发展到当下,无论你发布自己的照片还是观点,都有可能出现两极性的反馈,但是发婴儿或是猫猫狗狗这种带有天然、纯真且无害象征的内容时,得到积极正反馈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线下,当养宠人群在社区中相遇,很容易就会出现共同话题,而因此变得熟络。
小虎妈记得,大学二年级时,西瓜视频针对大学生群体推出了一个万粉训练营活动,在西瓜视频连续更新28天vlog,就能得到800元奖励。本来就在勤工俭学的小虎妈参加了活动,就在这期间,她捡到了小虎,捡猫视频获得了1000多点赞,原本没什么流量的账号,算是小爆了一下。之后,因为小虎的高颜值,再加上小虎妈对小虎“磅礴的爱”,吸引了大量粉丝,小虎妈成了宠物博主,如今硕士在读的小虎妈,已经可以用账号接广告赚一些钱,给小虎和小虎的“弟弟妹妹们”很好的生活。
在当代社交媒体平台上,宠物内容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庞大的内容生态。甚至有撸猫直播,进入直播间,没有人聊天说话,只有一把??撸猫耙子轻轻梳理猫咪的皮毛以及小猫的呼噜声。
“宠物”(pet)一词首次出现于16世纪,当时主要是对受宠爱的动物(通常是人工饲养的羔羊)的一种蔑称,如今它早已不是这个含义。人们和这些小伙伴一起走到今天,经济、社会和文化更加广泛的变革已经彻底转变了彼此的相处模式,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宠物的健康和福利问题,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思考我们与它们之间的关系。
宠物,究竟是寄托感情的伴侣,还是供权力支配的对象?人文主义地理学之父段义孚在2022年出版的《制造宠物:支配与感情》一书中这样回答:“狗一方面唤起一个人力所能及的最好品质——对虚弱和依附性生命的自我牺牲式献身,另一方面诱惑人以一种任性专断,甚至悖理的方式行使权力。两种特性可能在同一人身上共存。”
我们在一起
一种关于让宠物共同参与人类生活的期待正在酝酿。去年“十一”黄金周,知名旅游平台的景点攻略里出现了一个新指标,“是否宠物友好”。景区是否允许宠物进入,哪里有宠物友好餐厅、宠物友好酒店,成为许多人旅行决策的关键考量。“宠物友好”指向一种更深度的人宠关系渴求——要和动物朋友们在一起,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去做什么。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伙伴,而是家人。无论宠物博主或是在宠物基础上建立起的社群,这些年都在积极讨论,到底该如何相处,我们才能更好地在一起。
要想加入“豆瓣狗组”,得先遵守组规,“科学喂养、对狗子不离不弃、出门牵绳、坚决反对吃狗肉”等规定已经被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还有一些规定在舆论场被争论了数年,例如“宠物适龄绝育”。不久前,一段“主人带狗狗做绝育哭声太惨引围观”的视频引发两极分化的网友评论:有人认为绝育是科学选择,也有人质疑人类是否有权剥夺动物的自然本能,批评这损害了宠物的权利。
“豆瓣狗组”的组长Sonder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豆瓣狗组”的立场并不是单纯反对繁殖本身,而是强调以科学且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此事,提倡适龄绝育与不繁殖,本质是想减少狗狗的健康风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对于控制流浪动物数量、抵制低质无序的商业繁殖供应链等也都有好处。
小虎妈也是流浪动物和宠物适龄绝育的倡导者,她家里的13只猫咪和一只小狗全部做了绝育。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母猫一到发情期就会叫个不停,严重影响邻居不说,它自己不吃不喝非常受罪,绝育不但减少生理消耗,还能减少子宫蓄脓、卵巢囊肿、乳腺肿瘤等生殖系统疾病的风险。公猫绝育,能预防睾丸肿瘤、前列腺肥大这样的泌尿系统疾病,也防止公猫乱尿标记领地和降低攻击性。”根据临床统计,绝育后的母猫平均寿命从9.5年提升至13.1年,公猫从7.5年增至11.8年。
狗狗绝育的优点与猫咪相似,不但提高生活质量,也降低了疾病风险。对于“剥夺繁殖权利”的争议,“豆瓣狗组”组内共识更倾向于从宠物福利角度出发。“狗狗本身没有‘繁殖权’的自主意识,他们的繁殖行为完全受本能驱使,争议本质上是源于人的拟人化思维,但动物福利的核心是保障生存质量而非所谓的抽象的‘繁殖权利’。”Sonder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它们作为伴侣动物,生存依赖人类,繁殖并非生存必需,而且盲目繁殖可能增加母犬生育痛苦、幼犬健康隐患及弃养风险。”在他看来,绝育手术的风险在专业操作下很低,远低于长期健康隐患和流浪风险,这是基于科学数据和现实问题的最佳选择。
“小猫小狗生育一次常常是七八只,这么多幼崽谁来养?现在优质的领养家庭并不好找,万一被弃养,流浪小动物的命运会很惨。”小虎妈说。根据公开数据,动物保护相对成熟的欧美国家,对6周至5月龄间的犬猫进行绝育已经被广泛接受,宠物绝育率已经达到了90%??。
绝育似乎也是理性救助流浪动物的重要手段,“豆瓣狗组”不建议组员长期投喂未绝育的流浪动物,倒不是否定善意,而是希望关注流浪动物的真实需求:做绝育,打疫苗,为它们寻找一个稳定的家,似乎远比定期或不定期的投喂来得更有价值。
小虎妈经常用自己账号的影响力宣传救助流浪动物,她在捡到虎虎后,又捡到了德福、有福气、花花、小怪兽等10只流浪猫,都被她收养。
吴珊是“旖旖小虎”的粉丝,她把小虎当成自己的电子宠物。虽然没有养自己的宠物,但是她喜欢逛楼下的宠物店,她记得,有一只小柴犬从2个月开始售卖,一直到它10个多月,还没有卖出去,体形已经长大不少的小狗蜷缩在笼子里郁郁寡欢。在那一刻,她理解了为什么小虎妈等宠物博主一直呼吁“领养代替购买”。
几天前,杭州本地媒体报道,一家宠物店疑因经营不善倒闭,几十只小动物被滞留店内无人照看,它们挤在狭小的笼子里,几乎无法动弹。小虎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即便是由专业人员繁育出来的品种猫狗,“一窝中也不太可能每个都很漂亮,难免会有个别长得‘歪瓜裂枣’或者性格不好,最后卖不出去”。她很担心这些卖不出去的小动物最后的结局,她自己收养的流浪猫咪中,就有长得丑的,也有患先天疾病的。
宠物交易也许不必完全反对,但如何更合理地维护这些人类伙伴的权益,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空间。毕竟,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说是一场关于爱与选择的辩论,最终都是为了宠物们可以获得更健康、更稳定的生活,同时减少因人类疏忽造成的动物苦难。
在被精心包装的宠物文化里,我们很容易认为一切来源于它们的陪伴与爱都是理所当然。但当我们开始反思与他者生命的关系时,也许宠物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并学会温柔以待。
(文中吴珊为化名)
《中国新闻周刊》2025年第16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