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深圳最根本最强大的动力源泉🧓

发布时间:2025-08-21 17:38:03 来源: 股城网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45年如一日,搏击时代浪潮,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壮阔史诗中书写了“深圳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跨越。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从2012年1.35万亿元,到2016年突破2万亿元,2021年跨越3万亿元,2024年达到3.68万亿元,“十四五”收官有望接近4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两年超过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万亿元,成为全国第二个迈入“万亿投资俱乐部”的一线城市;对外贸易连创佳绩,进出口总额问鼎内地城市之首、出口实现“32连冠”。

  创新引擎动能澎湃

  深圳坚定不移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产业新支柱拔节而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4151亿元增长至2024年1.56万亿元、年均增长11.7%,占GDP比重提升至42.3%。从华为三折叠手机掀起世界科技热潮,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驶向全球,再到大疆无人机翱翔天际,深圳已有59种产品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第一、239种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第一,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在深崛起,构筑了深圳产业创新发展基本盘。多项关键“卡脖子”技术难题接连攻克,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设备新星新凯来6大类31款新品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打破国际垄断,全市晶圆月产能达30万片,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位,集成电路“第三极”加速崛起。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全国首个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成套整机国产化攻关成功并获批生产应用,自主研发的口服降糖药苯甲酸福格列汀片等创新药成功上市,翰宇药业减肥注射液获美国FDA上市批准,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创新载体释放澎湃活力,光明科学城加速崛起,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三大设施投入运行,自由电子激光、特殊环境装置提速推进。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等6个国家级创新中心落地生根,超4000家创新载体托起发展新动能、夯实创新硬实力。

  协调发展扎实推进

  从经济特区的先行先试,到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始终坚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整体提升。深港澳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软衔接”、民生“心相通”取得丰硕成果,皇岗口岸、沙头角口岸加速重建,莲塘口岸建成启用,港深广高铁“一地两检”高效运作,港澳居民经深圳口岸年通关量增长至1.5亿人次。成功实践“港资港法”“港资港仲裁”,试点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港澳药械通”“跨境理财通”“跨境社保通”持续赋能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全方位跨市域合作持续深化,深中通道开通即满负荷运转、日均车流量超 8.6万车次,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山服务基地、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揭牌,深圳机场中山航空港、江门航空港投入运营,珠江口两岸融合加速。广深向着新高度“比翼双飞”,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建设加快推进,鹏城实验室广州基地-琶洲实验室揭牌运营,广州国家实验室河套检测评价分中心建成。深莞惠同城化发展提速提质,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实施,7个跨区域产业组团稳步推进,依托广东政务服务网实现335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城通办,都市圈内高速公路里程近2500公里、路网密度全国领先。

  绿色宜居全面提升

  深圳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稳妥推进碳中和碳达峰,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绿美深圳卓有成效,国家森林城市建设高水平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成功落户,“鹏城万里”户外步道网络延伸超3600公里。PM2.5浓度降至17.3微克/立方米,持续位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河流优良水体占比超八成,再现清水绵延、鱼翔浅底的生态美景。节能减排成果斐然,万元GDP能耗、碳排放量、用水量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1/5和1/8,稳居大中城市前列。绿电绿证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并率先搭建全国性绿电易服务平台,2024年绿电交易量突破17.3亿度,位列全省第一。数字能源先锋城市蓄势待发,光储充放智能网平台升级至2.0版本,虚拟电厂管理平台3.0实时可调负荷达84万千瓦、满足14万户左右家庭用电需求。清洁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至47%,超充之城千站目标如期达成,累计建成充电设施超42万个、超充站1055座,在全球率先实现超充站、充电枪数量全面超过加油站、加油枪。

  对外开放链接全球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深圳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作基地、作平台、作通道、作枢纽,始终走在开放最前沿。企业“走出去”在此借势跃升。拥有海陆空铁一体联动、服务全国、辐射亚太、通达全球的枢纽体系和要素流通网络,中欧班列驰骋27条线路,通达欧洲及亚洲47个国家。大湾区-东盟经济合作(前海)论坛等高能级平台持续搭建,与40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53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交流城市,累计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突破10万亿元。资源“引进来”于此汇聚成河。获批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等试点。前海合作区成功扩区,截至2025年7月,集聚港资企业超9900家,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达1500家以上、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超1100家。河套成立国内首个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首创“科汇通”试点,汇聚高端科研项目超200个、海内外院士专家18名、科研人才1.5万余名。“十四五”以来全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累计3.3万家、近3年增量均为全国第一,外国人入境数量跃居全国城市第二。

  幸福文明水平稳步提升

  坚持“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始终将人民幸福作为发展标尺,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仓廪实、知礼节,全力建设民生幸福标杆,打造城市文明典范。统筹推进“民生七优”建设成效显著,千人托位数达到5.38个、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百万学位攻坚战”实施以来新增学位82.5万座、超过“十二五”“十三五”全市学位建设总和;千人床位数从“十三五”末3.58张提高至2024年4.48张,累计建成养老机构82家、养老床位14385张;“十四五”以来新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61.5万套(间)、供应分配37万套(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123元、全国第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调升至每人每月1535元、2456元。城市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成功举办3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建成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图书馆北馆、深圳科技馆(新馆)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全市各类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超1800家,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万亿元、占全省的51.5%、全国的9.1%。全市注册志愿者数量超400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超过22%,慈善捐赠不断提升、近5年平均捐赠额逾70亿元,慈善之城、志愿者之城靓丽名片越擦越亮。

  45年于历史长河不过一瞬,于深圳却是沧海桑田的巨变。深圳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其最根本最强大的动力源泉就是改革开放。这座城市用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实践,以一项项突破性改革、一个个全国首创,深刻诠释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誓言。实施综合改革试点、放宽市场准入、迭代推出营商环境改革举措等系列改革接续落子,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创新科技资金投入方式、实施“揭榜挂帅”等制度,打破了制约科技创新的各类条条框框,激发创新澎湃动能。上线“民意速办”“企事速办”平台,将发展红利切实转化为市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必将以“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续写无愧于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大的深圳力量!(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郭子平)

  来源:深圳特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