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盛力:上合示范区何以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

发布时间:2025-08-31 19:43:44 来源: 三九养生堂

  

  中新社青岛8月31日电 题:上合示范区何以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

  作者 盛力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

  在百年变局下,当前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碎片化、集团化等问题,无法有效回应变局带来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区域合作正成为“破局”关键,它有效弥补全球治理的短板,推动其从碎片化向包容性转型。

  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作为覆盖欧亚大陆的重要区域合作平台,影响力不断提升。2019年,中国在青岛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简称“上合示范区”),旨在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拓展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化交流等领域合作。

  自建设启动以来,上合示范区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和平台建设,持续推动上合组织国家间的务实合作,逐渐成为各国经贸往来的重要枢纽,展现出向“上”之势,聚“合”之力。这不仅是中国主动参与和推动区域合作的制度创新,更是建设国际合作平台、贡献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新探索。

位于上合示范区的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资料图)上合示范区管委 供图

  基础条件:地缘优势与政策支持

  青岛是“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依托青岛港等世界级港口群,上合示范区不仅拥有通达欧亚的海陆大通道,还具备强大的国际物流与枢纽功能,形成了联通欧亚、辐射全球的天然优势。

  同时,青岛作为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全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地,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对外开放经验,为示范区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基础。

  上合示范区的发展方向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不仅是推动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经贸合作走深走实的关键抓手,也肩负着探索地方经贸合作新模式、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使命。背靠政策支持,上合示范区得以享受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创新等一系列政策红利,在制度创新、规则衔接和政策先行先试方面拥有广阔空间,具备引领和示范意义。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是上合示范区多边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之一,也是该示范区功能落地和创新经验的集中体现。该会议通过集中展示各成员国的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和投资机遇,实现了生产要素的跨国高效配置与优化整合,一方面促进了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跨国流动,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区域供应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对接整合,从而在更深层次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这种要素配置的优化不仅提升了各成员国的比较优势,增强了合作的互补性,还为地方经贸合作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大会的举办不仅成为地方对外开放的“窗口”,更成为上合组织国家共享中国发展机遇的“桥梁”,为多边合作中的地方角色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2025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在上合示范区举行。(资料图)上合示范区管委 供图

  平台搭建:打造合作主引擎

  上合示范区自启动建设以来,围绕服务地方经贸合作积极进行平台搭建,已建成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综合服务平台、“丝路电商”综合服务基地、上合组织经贸学院等多个高端平台,着力破解地方经贸合作中的堵点难点问题。

  例如,上合示范区率先建成中国首个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地方经贸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为企业提供“贸易+通关+物流+金融”全周期、全要素、全链条一站式综合服务,目前已吸引上合组织成员国数万家企业注册使用,成为支撑跨国经贸合作的数字化枢纽,极大便利了中外企业间的贸易往来,有效提升了贸易投资、产业合作和人文交流的效率和水平。

  作为电商国际合作的公共服务平台与先导样板,“丝路电商”综合服务基地则为上合组织成员国提供了“一站式”跨境电商服务体系。该基地集政策创新、产业聚集与数据转化为一体,有效破解了跨境结算难、通关便利慢等制约跨境电商合作的痛点环节,极大提升了跨境电商的效率与稳定性。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产业园区联盟的成立,是推动上合组织内部务实经贸合作的重要举措。该联盟致力于整合中国与各成员国的产业园区资源,通过加强园区间协同联动,打破地域壁垒,充分挖掘各方在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领域的合作潜力,为上合组织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该联盟不仅为上合组织国家提供了投资落地与产业集聚的现实载体,也为区域内企业开展跨境合作、共享政策与技术资源创造了便利条件;不仅有效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产业协同与优势互补,也推动上合示范区在更大范围内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塑造跨国产业合作新范式,从而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组织经济合作网络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的机制创新突破了传统双边贸易模式的局限性,探索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合作架构,从而构建了多国参与、多层次互动的合作机制。该会议不仅实现了从政策对话、规则沟通到项目落地的全链条衔接,还通过“经贸+文化+科技+绿色”的跨界融合拓展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这些机制创新有效降低了跨国合作的制度和交易成本,提供了更加灵活高效的合作框架,显著提升了地方经贸合作的效率与韧性。

2024年12月18日,第三届上合组织国家职工技能大赛在山东青岛开幕。图为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比赛现场,参赛选手在调试机器人。 中新社记者 张祥毅 摄

  价值释放:从地方实践到全球治理贡献“上合方案”

  地方经贸合作在推动上合组织务实合作方面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上合示范区建设不仅是中国推动上合组织框架下地方经贸合作的一项开创性实践,更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的有益尝试。

  上合示范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地方经贸合作能够在大国战略与区域合作之间找到结合点,使各成员国在具体项目和产业领域实现深度对接,从而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这一模式不仅带动了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投资往来,推动了跨境产业链、供应链的对接,更重要的是为整个上合组织合作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显示出强大的外溢效应。

  展望未来,随着上合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地方经贸合作面临着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升级等新兴领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战略价值。

上合示范区内的道路。(资料图)上合示范区管委供图

  上合组织庞大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资源禀赋为上合示范区深化产业对接、推进互联互通、促进地方经贸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上合示范区将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多边主义实践、深化人文交流互鉴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成为中国与上合国家共谋发展、共享机遇的重要平台,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上合方案”。(完)

  作者简介:

盛力。作者供图

  盛力,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泰山学者特聘专家。长期从事国际政治经济学及旅游城市管治的研究,在相关领域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百余篇论文,出版外文专著12部。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发起设立的“中国新发展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