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3 17:10:34 来源: 秀目传媒
近日,《长安的荔枝》《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等影片上映,掀起一阵观影热潮。其中,《长安的荔枝》因在IP开发领域的创新实践引人注目。该片不仅实现了对知名IP的精准捕捉与深度开发,更在IP的联动拓展与全产业链整合方面获得显著成效。其意义已超越单一电影作品的范畴,为破解当前中国电影产业难题做出了有益探索。
《长安的荔枝》的创作基础具有显著的文化优势。“长安的荔枝”IP植根于普通人也熟知的历史典故,即晚唐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过华清宫》。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讽喻,把宫廷的骄奢淫逸与百姓的疾苦进行鲜明对比。尤其是诗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名句,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为广为人知的文化符号,至今仍被不断引用和诠释。当代作家马伯庸敏锐捕捉到这个典故所蕴含的文化潜力,以“历史可能性”为切入点,聚焦普通人在大时代中的生存状态。他巧妙运用悬念设置、情节反转等技巧,在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之间建立起丰富对话空间,回应了当代观众的精神诉求,即在历史洪流中寻找自我价值与存在意义。这种基于深厚文化底蕴的创作,为IP的培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
在成功构建IP文化基础后,“长安的荔枝”在影视文娱领域开启了跨媒介叙事的创新实践,通过多艺术形态的协同开发不断拓展其市场空间。先是2025年5月,西安话剧院将小说编创为话剧,在上海、西安、北京等城市进行首轮演出。6月,电视剧版播出,用充足的剧集时空延展出更富层次的视听世界。7月,电影版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中脱颖而出,自上映至今一直保持票房排名前列的成绩。这些作品根据不同艺术形式的创作规律进行调整:电影叙事紧凑,电视剧人物刻画细腻,话剧舞台呈现富有现代感,使同一个IP在不同艺术载体上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面貌。
不仅如此,“长安的荔枝”IP开发还溢出了文艺边界,在文旅融合、农产品推广等领域掀起了一场“荔枝风暴”,推动中国影视IP开发进入全产业链整合阶段。在文旅融合方面,该IP故事发生地西安创新性地将影片中的“荔枝运输路线”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项目,串联华清宫、大唐不夜城等核心景区,形成打卡路线。“长安的荔枝”IP的热度还直接转化为产业动能,电影、电视剧、话剧片方以及观众对“荔枝”这一IP核心意象深度聚焦,激发人们对产品的消费热情。数据显示,某电子商务平台的“广东荔枝”搜索量环比激增143%,相关产品持续占据多个平台热搜榜。这一系列的成功实践表明,中国影视文娱产业的整合能力与好莱坞成熟的IP运营机制相比毫不逊色。
在所有“长安的荔枝”IP的开发实践中,电影版的表现尤为突出。该片较为忠实地还原了原著小说中的情节,将小吏李善德跨越五千里运送荔枝的传奇故事,浓缩为一个扣人心弦的职场寓言。影片让历史情境与现代职场生态形成呼应。古代荔枝运输的紧迫时限,让当代职场人在面对工作压力时感同身受,看似荒诞的官场博弈暗合了时下一些职场中流行的所谓“生存法则”。这种跨越古今的情感共鸣,精准击中了当代观众在快节奏生活中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深层思考,使这部古装题材作品超越娱乐范畴,升华为引发社会广泛讨论的文化现象。这部作品受到观众欢迎,说明打动人心的故事始终是文艺创作的核心。通过流动的美感画面让观众获得身心愉悦,是创作者应该追求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历史、人生的启迪,让人在观影后体悟某种“形而上”的“况味”,更应当成为创作追求的精神境界。从实际效果来看,电影《长安的荔枝》乃至“长安的荔枝”IP开发正在不断向这一境界靠近。
不过,与“长安的荔枝”IP化创作成功形成对比的是,今年暑期档前半程的票房表现一般。究其原因,除了受到短视频、微短剧、网络综艺等新业态冲击的因素外,当下中国电影的结构性问题同样不能被忽视,其突出表现为部分固守原有创作理念的内容生产模式难以满足观众日益提升的多样化观影需求。当人们习惯了在流媒体平台按需点播、在短视频平台即时互动时,一些电影仍使用套路化的故事架构、脸谱化的人物塑造以及说教式的主题呈现,就难免与观众的审美期待产生脱节。破解当下中国电影的结构性困局,关键在于推动内容生产的供给侧改革,而IP开发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体而言,中国电影既需要持续深耕诸如“哪吒”系列之类的头部IP,通过工业化制作维持产业基本盘;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培育“长安的荔枝”系列等新兴原创IP,为电影工业注入创新活力。在此过程中,还需要中小成本电影、类型电影、艺术电影丰富并完善供给格局。若能实现这样的多样发展格局,中国电影将能在新兴视听业态的冲击下保持产业韧性,并在市场环境持续优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包磊,系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