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1 17:42:18 来源: 中新网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和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这些重要部署释放了我国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强烈信号,为新形势下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
“十四五”以来,我国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多项数据印证了开放实效:货物贸易总额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服务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二;出口占世界比重稳定在14%以上,进口占世界比重从2012年的9.7%上升至2024年的10.5%。与此同时,制度型开放也取得新突破:双向投资质量稳步提升,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减,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首批自贸试验区试点对接措施全面落地。我国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不仅实现了自身经济实力的提升,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也要看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还面临着不少风险挑战。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越是如此,越要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合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以开放促发展,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不断提高驾驭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能力。近年来,伴随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贸规则呈现新变化新特征。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把握先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积极参与数字贸易、人工智能等新领域规则制定,以制度型开放构建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同时,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围绕扩大经贸“朋友圈”,加快推进区域和双边贸易投资协定进程,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搞好各类开放试点试验,以开放合作的确定性对冲国际经贸环境的不确定性。
以开放促改革,要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当前,国内服务业、跨区域开放等领域深层次改革遇到瓶颈,一些体制机制与国际高标准存在落差,对高水平开放形成制约。在市场环境方面,部分民营和外资企业遇到的“隐性壁垒”尚未完全消除;在行业监管方面,面对数字贸易、跨境金融等新业态,事中事后监管的技术手段与制度框架仍待完善;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侵权赔偿标准偏低、跨区域执法协同不足等问题尚未根治。解决上述问题,既要重视内外衔接,建立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互认机制,逐步提升国际话语权;也要疏通梗阻、打破壁垒、清除障碍、提高协同,营造有利于创新和投资的市场氛围。
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底气来自于我国经济基础稳、韧性强、潜能大,信心来自于完整产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丰富人才资源的多重优势。要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开放动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