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1 03:22:24 来源: 广西新闻网
中新网8月31日电 题:弘扬“上海精神”,习近平以火炬手为喻
初秋时节,世界再次迎来“上合时刻”。8月31日至9月1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在天津举行。
自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出席历次上合组织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每次都会提及一个词——“上海精神”。
上个月,在集体会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长理事会会议外方代表团团长时,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做‘上海精神’的火炬手”。
从这一比喻,可以看到习近平主席对上合合作之道的深刻体悟与洞见。
火炬,有正义与光明之意。
遥望世纪之交,冷战遗留的对立和割裂尚待弥合。国与国如何相处?结伴发展还是阵营对抗?国际社会面临历史抉择。
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宣告成立,创造性地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国家不分大小、不论实力强弱,遵循协商一致原则,共商合作大计。可以说,如同在阴霾中点亮一支火炬。
“和平发展”“和合共生”,中国的主张一脉相承。如习近平主席2018年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所说:“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
24年来,上合组织从6个创始成员国发展成为覆盖亚欧非三大洲26个国家的“大家庭”,“朋友圈”越来越大。
此次峰会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好朋友、新伙伴济济一堂、共商大计,足以说明“上海精神”历久弥新。
火炬接力,象征着团结与协作。
多年来,上合组织在复杂交织的挑战与风险中成长。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出席上合组织峰会时就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加强合作,联合自强。”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地区各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矢志以求的共同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地区国家的共同任务”……在出席历次上合组织峰会时,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要务实合作。
从中哈原油管道到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从中塔公路到中吉乌公路和铁路,从中巴经济走廊到中欧班列……多年来,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合作不断深化,取得累累硕果。
2024年,中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贸易额约5124亿美元,是2018年中方主办青岛峰会时的两倍。而在2001年,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间贸易额约为120亿美元。
数字变化背后,是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合作意愿,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写照。
火炬手,传递生生不息的力量。
今年7月,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在重庆举办。很多人透过光影了解上合组织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风貌与人文精神。
“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最牢固的基础在于文明互鉴,最深厚的力量在于民心相通。”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这样说。
上合组织地区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从古丝绸之路起,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故事就不断上演。近年来,上合组织各成员国互派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媒体、扶贫等领域的合作深入开展,人员往来便利化措施落地见效,民众越走越近。
“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地指出。
和合之力,共创未来。从黄浦江畔出发,来到渤海之滨,中国第五次主办上合组织峰会,再次高举“上海精神”的火炬。
|出品人:陈陆军
|总策划:俞岚
|策划:吴庆才
|统筹:马学玲 阚枫
|执笔:袁秀月
|校对:孙静波
|视觉:雷宇竺
|中国新闻网“习言道”工作室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