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7 12:05:27 来源: 中国网推荐
中新社山东烟台8月27日电 题:“乞巧果子”推陈出新 七夕“传统味”激发新消费
中新社记者 王娇妮
中国传统佳节七夕临至,根据习俗,人们会通过穿针乞巧、制作巧果等祈愿心灵手巧、生活幸福。其中,承载“乞巧”寓意的传统小点巧果,经历食材迭代、造型升级、跨界融合,如今已是花样百变,演绎着独特的中式浪漫。
这种又称“乞巧果子”“榼饼”的节令食品在山东、江苏、浙江等多地一直十分流行。在以“胶东花饽饽”闻名的烟台、威海、青岛一带更是制作历史悠久,制作工艺中还包含手工雕刻果模等非遗技艺。
“喜鹊象征鹊桥相会,知了寓意智慧,花朵代表花好月圆。”88岁的烟台人赵金蓉指着家中传了三代的梨木模子说,“小时候,每到七月初七家里就忙着做巧果,做好的用红线穿成串,按老辈说法,这是在帮牛郎织女牵线搭桥。”
在赵金蓉家的院子里,每到七夕之前,厨房就会飘出麦香与油香——人们揉面入模,用指尖压实纹样,沿边割去余面,模子倒扣案板轻轻一磕,带花纹的果坯便落下来,随即入锅烙制。
传统巧果以面、糖、油为基,如今,巧果在食材、口味、造型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成为七夕消费市场的“流量担当”,受到消费者青睐。
北京“稻香村”近日推出七夕巧果礼盒,以七款造型呼应“七夕”之数,用芝士山楂、炼乳等馅料搭配传统制作,碰撞出新奇口感;威海“金麦兜”用果蔬鲜汁调色,令巧果自带果香,成为孩子们喜爱的“七夕零食”;青岛“忆胶东”用海藻糖替代部分蔗糖降低甜度,松软口感更适配老年群体......
“过去条件有限,做出来的巧果偏硬;现在我们改良工艺,调整牛奶、鸡蛋、蔬菜汁的含量和发酵时间,让它入口即化。”烟台福山区鲁艺轩花饽饽负责人林琳琳说,七夕前,店里每天出数十斤巧果,通过网络平台承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
巧果创新还体现在制作模具上,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碰撞出新火花。烟台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果模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杨龙告诉记者,他的工坊本月已售出数百个手工模子,除传统喜鹊、莲蓬纹样外,融合“爱心”等现代元素的图案也成为定制热门。“老辈刻花纹藏着祈福心,现在添些浪漫设计,更贴合七夕的中式浪漫。”
巧果还跳出餐桌,拓展更多消费场景。浙江宁波一家烘焙工坊推出“巧心制果话七夕”课程,人们可用南瓜泥、火龙果粉调色揉面,体验“乞巧”印模;烟台一景区推出“鹊桥许愿”活动,游客制作专属印记巧果后便可参与,体验丰富的七夕民俗。
“咖啡配巧果”等跨界美味也成为年轻消费者的新选择。有咖啡店将巧果碎撒在奶泡上制成“七夕特饮”,还有茶馆推出“巧果配桂花乌龙”套餐,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点节日话题。“00后”消费者林晓雨在网上分享:“巧果泡奶茶,甜而不腻,像在品味‘夕’望已久的温柔。”
从传统小点到创意美食,从“乞巧”仪式食品到传递爱意的浪漫载体,巧果成为中国传统民俗在当代生命力的缩影。如今,巧果串联起原料供应、模具制作、零售、文旅体验等产业链条,在节日经济升温中释放活力,让七夕的“传统味”与“新消费”形成奇妙共振。(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