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如何铺好一张“空中路网”?♨️

发布时间:2025-11-05 12:15:15 来源: 腾讯新闻

  

  中新经纬11月4日电 题:一座城,如何铺好一张“空中路网”?

  作者 朱克力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

  在深圳前海,一座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城市空中交通枢纽已由深城交完成设计,标志着全球首个融合无人机起降、能源补给与三维导航的立体交通综合体从蓝图走向现实。这无疑是中国城市建设者抢滩低空经济最生动的缩影。

  随着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条新兴赛道正展现出巨大的经济潜力。据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IDEA)预测,到2025年,低空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有望达到3万亿至5万亿元人民币,有望牵引出三个“万亿级”市场:低空飞行器制造、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以及空中运输与消费体验。行业普遍预期,在2025至2030年间,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投资高峰。

  然而,在这场聚焦于飞行器本身的喧嚣之外,一个更为关键的决胜点已然浮现: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比“造飞车”更紧迫、更根本的,是规划好承载飞行的“空中路网”。这座无形基础设施的成熟度,将直接决定城市在低空经济赛道上的最终座次。

  构建“软硬结合”的空中交通基石

  对于一座志在发展低空经济的城市,最核心且应优先布局的基础设施是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低空飞行管理平台,负责高效分配空域资源,确保各类飞行器安全有序运行,避免冲突;二是起降设施,如直升机停机坪、无人机起降点等,其合理布局直接关系到低空飞行的便捷性。

  完整的“空中路网”包含硬件与软件两个维度。硬件层面,起降点构成网络节点,航线则如空中道路,连接各个节点,形成物流配送、观光旅游等专用通道。软件系统层面,“空中路网”包含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它负责对飞行器的飞行进行指挥和调度,保证飞行安全和效率,同时也包含与之相关的通信、导航和监视等配套系统,为飞行器提供准确位置信息和稳定通信保障,让整个“空中路网”能够顺畅运行。

  国际经验在这方面也提供了一些有益参考。新加坡在城市空中交通规划方面,构建了全面的低空飞行管理系统,将各类空域数据进行整合,对无人机、小型直升机等飞行器实施统一管理。同时,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在商业区、医院、交通枢纽等关键位置设置了专门的起降点,实现低空运输与城市生活的紧密结合,比如紧急医疗物资的快速运输。

  迪拜则是在低空旅游领域有着突出表现。迪拜凭借其独特的城市景观和旅游资源,开发了多条特色低空旅游航线,吸引大量游客。它建设了高标准的直升机起降场和配套设施,保障飞行安全和服务质量。此外,迪拜通过完善法规,对低空旅游的运营、监管等都做出详细规定,推动低空旅游有序发展。

  这些城市的经验在于,规划要结合城市自身特色和需求,完善的管理系统和法规是基础,同时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提升。而可能存在的教训是,在发展过程中要平衡好商业开发与安全监管,避免因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也要充分考虑公众接受度和环境影响,不能因低空飞行的发展给居民生活带来过多干扰。

  破解空域协同管理难题

  在建设低空飞行管理平台过程中,与军方、民航的协同难度最为突出。空域数据融合可通过技术手段与统一标准逐步实现;飞行计划的秒级审批也可借助自动化与智能算法优化。然而,与军方、民航的协同涉及不同管理部门,各方职责、目标与运行机制存在差异。军方需保障国防安全,民航有其成熟体系与严格标准。城市发展低空经济,需在满足各方需求基础上寻求协同,例如在空域划分上兼顾军事训练、民航运行与低空经济发展需求;在飞行计划协调方面建立高效沟通机制。

  顶层设计正在快速转化为地方的精准施策。以上海市发布的《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为例,方案明确将“规划布局低空飞行起降设施”的任务,交由市规划资源局、交通委、发改委等多部门与民航系统协同推进。这清晰地表明,构建“空中路网”已非纸上谈兵,而是进入了由地方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动的实质性操作阶段。

  在划定禁飞区和限飞区方面,城市要考虑重要区域安全和居民生活。像机场周边、军事管理区、政府机关、人员密集的商业区和居民区等,应划定为禁飞区或限飞区,防止飞行器干扰正常秩序和带来安全隐患。具体范围要通过专业评估确定,比如根据飞行器性能和可能造成的影响,计算出安全距离。

  设定不同机型飞行高度和通道,要结合城市空域资源和飞行需求。物流无人机一般飞行高度较低,可在几百米以下,飞行通道设置在城市物流需求集中区域,避开人口密集区。载人飞行器飞行高度相对较高,飞行通道要与民航航线等做好区分,保障安全。巡查机型则根据巡查任务和区域灵活设定。

  当前制约“空中路网”成型最关键的瓶颈是空域开放程度。技术成熟度方面,随着科技发展,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技术不断进步,虽然还有提升空间,但已能满足一些基本应用需求,而且在持续迭代中,未来有望取得更大突破。投资回报周期长也是一大难点。但低空经济潜在市场巨大,只要商业模式合理,能吸引到投资,随着产业规模扩大,成本会逐渐降低,回报周期也会缩短。此外,要通过宣传和实际应用体验,逐步提高低空经济的公众接受度,比如在应急救援中发挥作用,让公众看到低空飞行的价值。

  以应用场景驱动产业发展

  一座城市要在低空经济竞赛中脱颖而出,抢先布局基础设施、引进整机龙头企业和培育独特应用场景都很重要,但培育独特应用场景可能是关键。抢先布局基础设施,能为低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吸引企业和项目落地,但如果没有特色应用,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引进整机龙头企业,可以带动产业链发展,带来技术和资金,但企业也会综合考虑城市各方面条件,仅靠引进难以形成持久竞争力。

  笔者预计,3-5年后,成功布局了“空中路网”的城市,最有可能率先看到常态化飞行服务的领域是物流配送。其中,紧急医疗配送兼具经济效益与公益价值。在紧急医疗场景下,时间就是生命,低空飞行的快速性和灵活性优势明显。城市建立完善的空中医疗物资配送网络,配备专业飞行器和医护人员,遇到紧急情况,能在短时间内将急需药品、医疗设备和血液等物资运送到医院或患者身边,大大提高救治效率。相比通勤领域,医疗配送需求更紧急,对效率要求更高,而且更容易形成标准化流程和运营模式,所以更有可能率先实现常态化。(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张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