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29 07:20:12 来源: 新民晚报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信用修复制度,鼓励当事人主动纠正违法失信行为,重塑良好信用,帮助更多企业“纠错复活”。《新闻1+1》关注:信用修复新规,为企业带来哪些新助力?
新规落地之后 最大的受益群体是什么类型的市场主体?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李志起:在我看来,新规出台后,影响面非常大,几乎所有守法经营的企业都会普惠受益。其中可能最有获得感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我觉得大企业在信用修复方面有自己的能力,有专门的法务团队、公关团队。但是中小企业,尤其是个体工商户的资源是有限的。一旦信用受损,可能贷款就会被中断,订单就会流失。新规给他们提供了求生通道,可以用新规来拯救自己的信用,来避免自己面临的巨大风险。
新规最核心的措施是什么?又解决了当下哪些痛点?
李志起:第一点,精细分类,把过失变成轻微、一般、严重三个类别。而且新规中对这三种分类的标准,又做了非常详细、明确的规定。可能有一些无心之失,过去跟严重的错误一样,被长期公示在社会上,这其实是不公平的,不能够做到过罚相等,需要迫切纠正。另外,在新规中,把公示期限做到科学处理,从最长六个月压缩到三个月。这三个月当中,为企业赢得宝贵的时间周期,一方面自救,一方面能够不让资金链、供应链中断。
文件征求意见过程中,哪些内容最先达成共识?争议较多的内容又是集中在哪些方面?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民商经济法教授 王伟:在过去,大家对于信用修复有很多的诟病,主要是信用修复工作分散在各个部门,带来很多不统一的问题,包括信用修复范围不统一、信用修复平台不统一、信用修复办理期限以及信用公示期限不统一。由此,给企业带来了很多困扰。如果不及时进行修复,可能会给生产经营带来很多困难。这一次信用修复规则最先达成的共识,就是统一信用修复的范围、信用修复的渠道和平台以及信用修复的规则体系。
3月、6月、11月份不断在出台相关措施,是基于哪些对现实的考量?
王伟:过去我们有信用修复制度,但是在实践当中由于存在“政出多门”的问题,规则平台不统一的问题比较突出。对于企业尽快摆脱不受社会信任的状态,尽快重新取得社会信任是不利的。因此这种情况之下,从优化营商环境的角度,出台了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由国办出台关于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方案,民营经济促进法也对信用修复规则进行了规定。可以看到,信用修复明显进入了快车道,今年是信用修复的重要制度建设年。
信用修复这些规则的建立,解决重复修复、多头修复的问题。同时,在相关的顶层设计以及部门规章当中,也将“信用中国”作为了信用修复的总窗口、总枢纽和总开关。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