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自贸港,机遇无“琼”大🕝

发布时间:2025-09-06 17:06:51 来源: 新华社

  

  最近,火箭在海南连续发射!

  8月26日03时08分,位于文昌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0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这是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自7月30日以来第3次成功发射。密集发射的背后,是海南商业航天产业的“加速成长”,而商业航天成长的“海南速度”,亦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成型起势”的生动注脚。

  自2020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来,海南牢牢把握战略定位,一边依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筑牢发展根基,一边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打开开放格局,在制度创新、产业培育、要素流动、优化营商环境等领域持续突破,吸收全球越来越多投资者扎根兴业。

  作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张名片,海南自贸港已成为中国制度型开放的新前沿、地区互利合作的新热土、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新引擎。

  政策创新为开放注入动能

  “供不应求!我们现在正在开足马力生产,争取今年的销售额能够翻倍。”加绿巧食品制造业(海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新力说。

  作为一家紧盯“海南自贸港机遇”落户的外资企业,加绿巧自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起,企业便完成了从“参展商”到“投资商”的身份跨越,正式扎根海南这片热土。“以往将进口巧克力销往国内,整个流程最少需要2个月;如今依托自贸港的政策优势,仅需1天就能完成。”孟新力对政策带来的便利深有感触。

  如今,加绿巧已建成三条生产线并正式投产,预计年产60多种巧克力产品,可充分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加绿巧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海南自贸港政策的有力支撑。其中,“加工增值30%货物内销免关税”等政策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拓展国内市场提供了关键助力,让企业得以更轻松地享受政策红利。

  目前,该企业正在通过开发海南本地的辅料,研发更适合中国消费者口感的新品巧克力。同时,结合海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定制化的伴手礼生产,拓展海南中高端旅游产品市场。

  近年来,海南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开放探索,推出了一批标志性、引领性创新举措,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已初步建立。零关税、低税率、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海南自由贸易港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EF账户)、免签、增值电信业务试点等关键核心政策接续落地,并持续扩容、优化升级,为全世界投资者带来真金白银实惠。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五年来,海南新设外资企业8098家,年均增长43.7%。实际使用外资1025亿元,年均增长14.6%。境外直接投资97.8亿美元,年均增长97%,176个国家和地区在琼投资,经济外向度提高到35%。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年均增长31.3%和32.3%,发展势头强劲有力。

  海南自贸港建设释放出的“中国机遇”,吸引着全球商界的目光,“企业布局海南,就是布局未来”正成为越来越多外资企业的共识。

  企业汇聚的同时,人才也加速向海南集聚。

  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核心政策之一,个人所得税15%优惠政策正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助推各类人才向海南加速集聚。截至2024年12月底,海南自贸港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已累计享惠3.9万人次,在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效应带动下,海南累计吸引各类人才超过93万人。

  产业升级为发展积蓄势能

  7月30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8月4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8月26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短短一个月内,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密集完成多次发射,成功“解锁”高密度常态化的发射模式。海南“向天图强”的蓝图有了具象化的呈现。

  着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必答题”。依托自由贸易港独一无二的政策优势,海南正加快构建“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结合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与自贸港开放政策红利,海南明确“向种图强”“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向绿图强”“向数图强”五大发展方向,推动产业结构向“创新驱动”深度转型,为自贸港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在三亚,“南繁事业”的蜕变成为海南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

  “5年前,南繁只是全国育种单位的‘季节性驿站’,对当地产业几乎没带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科技研发部代昆豪说,如今,一颗种子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在海南能够闭环。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南繁科技城已汇聚了24家科研院所、10家涉农高校,设立8个院士工作站和2个院士创新中心,吸引1300多名高层次人才入驻;科研院所、高校平台、龙头企业与金融配套深度联动,构建起完整的种业创新体系,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态,为一颗种子全链条在海南全链条闭环提供了坚实支撑。

  海南还在全力做好离岛免税、医疗、教育“三篇消费文章”。

  一款国外创新药上市四个月,患者就在海南博鳌用到了它。借助自贸港的政策优势,原本需要4年才能上市的药品,仅用一年就获批在中国附条件上市。

  上市还不够,还要“本土化”。2023年初,先声药业向国家药监局递交科赛拉本地化生产申请。这是国内首家本土企业申请生产进口药品,没有可借鉴的先例。如今,科赛拉年产能已达200万支,不仅满足国内患者需求,这款在海南生产的药品还将销售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再次“出海”。

  “从1400美元一支到如今466元人民币一支,这就是我们‘本土化’的成果。”先声药业副总裁史瑞文博士骄傲地说。

  从陆地到海洋,从地面到太空,海南正以产业升级的强劲势能,书写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过去5年,海南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提高13.7个百分点,占全省GDP比重67%。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南繁种业产值突破180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

  “一流营商环境”为兴业护航

  “以往都是企业围着政府部门跑、反复咨询政策,如今换成政府主动上门送服务。”日前,一场由儋州市营商环境建设局副局长史荣丽带领的队伍,走进海南省鸽鸽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开展了一场精准高效的“审批靠前指导”专项服务。

  这支服务队伍由“项目管家”及审批服务保障团队组成。在项目前期手续办理阶段,服务团队对照审批要点精准对接需求,提前为企业定制项目审批全流程服务卡,并针对各审批事项及节点,逐一告知企业可提前开展的工作内容、需准备的材料清单,以及设计单位资质建议等具体事项,通过全流程精准服务助力项目加速落地。

  这样“政府围着企业转、服务跟着需求走”的场景,如今在儋州已成为常态。

  “万般解释,不如一个解决!这就是我们一贯秉持的服务理念。”史荣丽告诉记者,近年来,儋州通过“便捷+主动”的服务模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经营主体的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既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明确要求,更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核心任务与关键支撑。近年来,海南始终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大力推进制度型开放,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在自贸港发展搭建优质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从9月1日起,海南对企业的行政检查将迎来更清晰的规范——“看得见的手”的权力边界被进一步厘清。此前,《海南省涉企行政检查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经海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确定自202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条例》重点聚焦“谁不能检查”“不检查什么”等问题,作出明确且严格的规定。除具有行政执法权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受委托的组织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实施行政检查;对未列入省监管事项目录清单的行政检查事项不得实施。从制度层面为企业经营“松绑减负”,避免不必要的行政干扰。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理念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得到充分践行。近年来,海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为基础,通过法律形式明确自贸港各项制度安排,出台40余项配套法规,形成系统完备的法治保障体系,为自贸港各项改革创新举措的落地实施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治支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12月18日,海南将迎来全岛封关运作的新阶段。成型起势的海南自贸港,正朝着“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这一目标,满帆前进。

  (张峰、王庆芳、席秀琴、毛雷、孟凡盛、符武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