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9 13:55:19 来源: 红星新闻
中新网北京8月29日电(记者 上官云)今年早些时候,《哪吒之魔童闹海》火爆一时,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灵珠”与“魔丸”的故事赚足关注度。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增色不少。到了今年暑期档,《浪浪山小妖怪》等内容颇具中式美学风格的影片,也给观众带来了不少惊喜。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孙平表示,这些动画电影通过中式美学唤醒观众骨子里的文化亲近感,这种认同不仅体现在票房反馈中,更转化为对传统文化的主动关注与传播热情。
传统文化,藏在细节里
若说今年暑期档的“黑马”,那应该是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豆瓣评分超过8分,票房也不错。
依托经典名著《西游记》,《浪浪山小妖怪》也讲了一个与“取经”有关的故事,却又另辟蹊径,将经典文化符号汇集到一起,呈现了一个与“成长”有关的故事。
影片中不少细节颇具“文化味儿”。据报道,《浪浪山小妖怪》场景深度联动山西古建:小妖怪的“首战地”原型是大同浑源永安禅寺,“小雷音寺”致敬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此外,前段时间上映的《聊斋:兰若寺》亦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以一个主线故事串联起《崂山道士》《聂小倩》《画皮》等耳熟能详的古代经典民间故事。
不只是今年暑期档的动画电影,其实,很早就有细心的观众注意到,不少优秀国产动画电影中,都埋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彩蛋”。
将时间线拉长一些,前两年火爆大银幕的《长安三万里》,中式美学氛围感拉满。影片中有对盛唐的种种呈现、也有杜甫、王维等诗人群像,耳熟能详的诗词名篇以不同形式亮相。
今年年初,《哪吒2》上映,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为蓝本,场景设置与人物造型细节等均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备受好评。
“出色的故事,是吸引我走进影院的重要原因。”有观众对记者表示,她这些年看过《长安三万里》《哪吒2》等多部电影,“传统文化的恰当表达是加分项。”
引发观众感情共振
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哪吒”系列,再到《浪浪山小妖怪》等,孙平认为,如今传统文化在动画电影中不是孤立的元素堆砌,而是贯穿创作全程的精神主线。
的确,在《长安三万里》中,长安被赋予了更多含义,它也是一种象征,是理念、气节、诗魂的外现,代表了高适、李白等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地”。影片的主题之一,就是追求理想。
此外,很多动画电影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并不是简单复刻,而是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发掘运用。
孙平表示,例如文化符号被巧妙编织进叙事:山西古建筑群成为场景设计的富矿;敦煌壁画风格的妖怪造型、京剧扮相的猩猩怪服饰,从雕塑到戏曲元素都在强化视觉记忆点。
再如,《罗小黑战记2》的原创宇宙看似天马行空,但也有深意,例如人类与妖精共存的市井奇幻,延续了《山海经》“万物有灵、隐于世间”的东方想象传统。
《浪浪山小妖怪》在文化俗语的画面化表达方面也有亮点:“温水煮青蛙”“五斗米折腰”等典故自然融入剧情,让传统文化智慧在轻松的语境中被观众感知。
“当代动画里的中式美学早已不是元素拼贴。”孙平认为,而是通过符号转译、技术驯化与叙事变奏,让传统文化基因重组为能引发当代观众情感共振的“新生命体”。
而这,也是前述动画电影得以火爆出圈的重要原因。
传统IP如何持续焕发生命力?
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英雄觉醒到《长安三万里》的诗意人生,到《浪浪山小妖怪》的追梦……动画电影通过中式美学唤醒观众骨子里的文化亲近感。
传统文化如何更好为影视赋能?孙平认为,需要通过艺术创新,让民族美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高科技的应用,也为传统文化的呈现提供了便利条件。孙平说,3D建模高精度还原了玉虚宫、兰若寺等古建筑细节;数字音频技术细腻捕捉唢呐、竹笛等传统乐器的韵味,为传统文化注入科技赋能的新维度。
“哪吒”系列电影导演饺子亦曾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动画电影创作的一座巨大宝藏。动画电影需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呈现出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
“通过颇具现代性的改编,哪吒、孙悟空、白蛇等经典IP形象既保留传统文化基因,又被赋予当代性格特质,让传统IP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生命力。”孙平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