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 在黔山秀水间凝聚同心伟力🔯

发布时间:2025-11-28 20:42:44 来源: 中文网

  

  近年来,贵州统一战线始终锚定高质量发展大局,以大统战工作格局为引领,深耕“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黔西南试验区建设等重点实践,让统战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让各界智慧汇聚发展动能。从产业帮扶到文旅融合,从人才引育到民族团结,贵州统一战线正以画好最大同心圆的担当,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2025年9月15日,航拍贵州毕节赫章县金银山社区。鲁绍林 摄

  组团式帮扶毕节

  地域帮扶有深度

  2023年7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对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开启了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的新篇章。两年多来,统一战线围绕毕节所需,充分发挥各自所能,广泛汇聚各方智慧力量,为毕节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完善长效支持机制 上下同心贯通执行

  自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工作启动以来,统一战线不断完善长效支持机制,拧成一股绳持续推动帮扶工作走深走实。中共中央统战部高位推动,一张图抓部署,每年组织召开统一战线助力毕节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支持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欧美同学会分别制定“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方案,推动形成统一战线多元协同工作格局。贵州省委统一领导,“一盘棋”抓统筹,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和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推动将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工作纳入省委一号文件、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安排省级财政工作经费专门支持相关工作开展。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贵州省贯彻落实工作责任分解方案,组建由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任组长,各民主党派省委会、省工商联主要领导任副组长,20多家省直单位为成员的工作专班,省委统战部建立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服务保障工作机制,每年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对帮扶项目实施情况跟踪督促,配合推动帮扶项目落地实施。

  “地域”帮扶有深度 金银山社区成幸福家园

  赫章县金银山街道是全国70个万人以上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为使搬迁居民稳得住,能致富,过上幸福生活,中共中央统战部根据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部署,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牵头共建光彩车间、光彩幼儿园、光彩生活空间、光彩桥等配套设施,并统筹协调各民主党派中央共同参与,通过持续深化“地域”组团式帮扶,把金银山社区打造成易地扶贫搬迁的幸福家园。在统一战线的持续助推下,金银山社区开办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连续举办绣娘培训班,老年群体得到了完善的日间照料,当地彝族妇女背着娃、绣着花,赚着钱、养着家,足不出户就能增加收入。

  两年多来,中央统战部印发统一战线年度帮扶项目计划,会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等在毕节实施帮扶项目1690个,直接投入帮扶资金4.96亿元,联引各类投资600余亿元,购买和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1131.54万元,帮助培训各类人才76.1万人次,有力助推了毕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领域”帮扶有广度 各领域全面开花

  围绕将毕节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目标,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优势,有力助推了科技、产业、教育、医疗和人力资源开发等各领域发展,为毕节建设百姓富、生态美、活力强的示范区发挥了积极作用。

  科技帮扶增加绿色转型之翼。在威宁县种薯培育基地智能温室内,务工群众正忙着采收马铃薯原原种,这些用脱毒的试管苗培育的种薯承载着今年的收获,同时也标志着毕节科技薯种培育技术更加成熟。

  产业帮扶跑出经济加速度。在毕节高新区轻纺产业城的年产6000吨亚麻纺织项目生产线车间内,数百台机器正在快速运转。该项目经“中国光彩事业毕节行”活动联引,截至2025年9月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0万元,升级改造安装完成南北车间纺纱生产线8条,月产200余吨,每月产值已达600余万元,解决本地就业200余人。

  教育帮扶筑牢发展硬支撑。教育被称为发展的智慧密码,是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基础。民盟中央从“托底、强基、示范”三个维度入手,以提升小学教师水平为主要着力点,帮助七星关区逐步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实现了对七星关区公立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全部轮训。

  健康帮扶大有“医”靠。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以下简称“浙毕医院”)是贵州省人民政府与浙江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2022年10月合作共建协议签订后,农工党贵州省委会、农工党浙江省委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助推浙毕医院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2023年7月,浙毕医院获批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成为贵州唯一一家落户在省会贵阳以外市(州)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

  人才帮扶构筑人才发展之基。2024年9月,经民革积极推动,“浙黔一家亲·共筑富裕路”专场招聘会在毕节市纳雍中等职业学校成功举办,多家企业提供共计226个就业岗位。在民革中央协调联引下,浙江永康市与纳雍县开展合作,永康五金技师学院、纳雍中等职业学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协调推进“东迁西归”职教协作,纳雍县2批104名“东迁”学生已有70人获得中级技能证书。

  全方位跨越式发展

  统一战线赋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黔西南实践

  1990年,原国家科委联合民建中央、致公党中央、九三学社中央及全国工商联,以国家“星火计划”实施为契机,开始帮扶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35年来,黔西南州得到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关心帮扶,地区生产总值从帮扶之初的11.51亿元增长至现今的1478.86亿元,实现产业、医疗、教育等领域全方位跨越式发展。

  中央统战部支持,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建立联合推动黔西南州建设推动组,着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势能。贵州省委统战部整合37家省直单位成立省统一战线和省直单位联合推动黔西南州建设工作组及专家指导组,推动优势资源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统筹协调服务各方资源,深化拓展与帮扶单位对接联系的深度力度,确保帮扶取得实效。

  统一战线以“大格局、大协作”理念,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帮扶大格局,实现帮扶资源要素的精准配置。35年来,统一战线在黔西南州实施帮扶项目1498个,投入资金60多亿元,捐赠资金3.8亿元,消费帮扶10.3亿元,培训各类人才23.4万人次,资助困难学生10.3万人次;协调推动“粮食高产栽培示范”、“优质高产茶叶示范”等国家重大项目落地;协调国家有关部委将黔西南州8个县(市)全部纳入国务院《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协调引进各类医疗专家团队开展义诊、医卫咨询等帮扶活动;深化甬黔协作帮扶、惠黔协作帮扶等。

  统一战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黔西南州“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品牌”转化,绘就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长卷。帮助5000余个文化遗产项目纳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8个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17个村被命名为“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力支持黔西南州“查白歌节”、“六月六”民族节庆活动,吸引各族群众参与超50万人次。

  着力打造“六个典范”

  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

  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研究出台“模范省”实施方案、省级层面安排专项经费、召开建设“模范省”工作会……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贵州着力打造“六个典范”,奋力以建设模范省为目标和载体,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着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教育的典范。贵州建立完善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省级层面建设研究基地13个、培训基地8个、教育实践基地37个,组建宣讲队、宣讲团分级宣传宣讲2300余场次,全省获批立项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0余项。

  着力打造西部省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贵州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出台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40条,加大民族地区各类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民族地区“出题”、省直部门“答题”的“双台账”工作机制,定期调度推进帮助解决民族地区发展难题。

  着力打造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典范。贵州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98个地方和单位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实现创建示范市(州)全覆盖;2024年15个集体和14名个人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2025年,评选120个集体和180名个人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树立一批榜样。

  着力打造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典范。实施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工程,推进文旅体融合发展,举办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打造一批民族文艺精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等系列活动,实施“双培”“推普兴乡”等行动,培训覆盖约42万人次;“村BA”、“村超”、“村马”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火爆出圈,制作《典阅贵州》系列宣传专题片,拓展平台载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着力打造民族交融互嵌的典范。贵州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社区130余个,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着力打造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典范。贵州建立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加强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汇集各方力量,构建完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制定权责清单,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增强各族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

  党外科技特派员在行动 以科技之力绘就兴农画卷

2025年10月11日,科技特派员在贵州丹寨孔庆村指导村合作社稻田鱼人工繁育技术。张周波 摄

  近年来,贵州省委统战部立足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智力密集、联系广泛优势,指导和推动有关科研院所聚焦农户急难愁盼,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用专业所长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创新打造贵州省党外科技特派员工作品牌。

  贵州组织165名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形成党外科技特派员团队,以“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的担当,深入农林牧领域,深耕科研创新、技术推广、产业帮扶,实现“科研跟着农户盼、服务围着产业转”,让科技扎根大地,用党外智慧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党外智慧破壁攻坚,以科技创新激活产业发展潜力。党外科技特派员将实验室创新与田间需求精准对接,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用技术突破点燃产业升级引擎。围绕贵州山地农业特点,党外科技特派员研发推广“山地农业技术包”,推出帆布池高密度养鱼等创新技术,成为山地农业提质增效的“金钥匙”;聚焦关键技术突破,研发的猕猴桃液体授粉技术坐果率达90%,“深翻+生物炭+专用肥”技术让威宁大白菜化肥减施28.9%、白萝卜产量提升25.87%。目前,党外科技特派员主导的技术已在贵州省马铃薯、蔬菜、猕猴桃等产业覆盖超2万亩,让“技术红利”实实在在变成农民的“钱袋子”。

  党外担当聚力创新,以协同模式推动产业全面升级。党外科技特派员以“三链融合”、“多方联动”方式激活产业动能,用跨界思维推动科技服务从“单点帮扶”向“系统赋能”跨越,彰显党外知识分子“汇智聚力”独特优势。党外科技特派员牵头打造“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服务,协调搭建“农技云服务”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开展农产品种植线上指导,破解山区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农产品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迈进;推动“科研单位+企业+农户”模式落地生根,平均带动农户亩均增收1500元至5000元。

  党外力量精准发力,积极构建服务体系筑牢兴农根基。党外科技特派员以“传帮带”情怀激活本土动能,举办技术集中培训200余场,覆盖农户及农技人员1.2万人次,培养“土专家”150余名。

  下一步,贵州省将进一步激活党外知识分子创新活力,引导党外科技特派员在智慧农业布局、产业融合发展、跨区域协作中再立新功,让党外智慧在乡村振兴一线绽放更绚丽的光彩,为贵州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党外力量”。

  (杨茜 张伟)

  (“统战新语”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