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7 11:40:14 来源: 海报新闻
八十载岁月奔涌,无法冲淡民族记忆里的血火峥嵘;历史的浩荡长风,终将铭刻危难关头挺立的中流砥柱。
当白山黑水被1931年9月18日的炮火撕裂,当卢沟晓月被1937年7月7日的挑衅惊碎,一支力量以穿越迷雾的远见、百折不挠的意志、气吞山河的壮举,指引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凝聚起海内外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磅礴伟力——这便是中国共产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情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
当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以今日之眼观照往昔,更觉真理灼灼、初心如炬。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一)真理之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历史的结论。”
为什么说这是历史的结论?
回望近代中国,山河破碎,风雨如晦,路在何方?抗日战争爆发,铁蹄踏破,烽烟四起,谁主沉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
“这不是偶然的振臂一呼,而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对时代矛盾的深刻洞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太原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超越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我们党毅然肩负起抗日民族先锋的历史重任,主动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凝聚全民族力量、夺取抗战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1934年7月,北上抗日先遣队擎起抗日旗帜,一路血染征衣,一路唤醒山河。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鲜明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红军抗日事长征”。通过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我们党成功把长征的大方向同建立抗日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真正抗日的力量。
千钧一发,抉择彰显真义。西安事变,我们党力促和平解决。面对一些人的不解,毛泽东同志的一席话振聋发聩:“如果仅仅从我们党的私仇出发,杀蒋介石来解恨,忘记了民族危亡这个大局,那还能称马列主义的政党吗?”这份民族大义,何等至诚!这份历史远见,何其深邃!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十四年抗战史,就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后,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洞悉历史规律,作出一个又一个正确战略预判和政治决断的伟大实践史。
1938年,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论持久战》划破“亡国论”的阴霾与“速胜论”的幻影,以其震古烁今的论断,照亮夺取抗战胜利的道路: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这篇光辉著作,科学预见战争必经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大阶段,并深刻揭示“兵民是胜利之本”。
时间,是最好的检验者。延安窑洞传出的“预言”,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一一应验。破碎的山河终得重整,中华民族迎来了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由此拨开历史的重重烟云,一个信念如灯塔穿透迷雾、辉映前程: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我们党始终挺立时代潮头,以对历史大势的深刻洞悉、对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引领方向、驾驭大势、统筹全局。
理论的先进,是最彻底的先进;思想的主动,是最大的主动。从“站起来”的昂然宣告,到“富起来”的坚实跨越,再到“强起来”的壮阔征程,每一次伟大飞跃都印证着真理的力量。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是历史深处昭示的制胜之道,是确保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铁血脊梁
山西阳泉的狮脑山主峰上,40米高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直刺苍穹。今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抚今追昔,殷殷嘱托:“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从历史深处,传承什么?
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时针拨回1940年夏,日寇“囚笼政策”的铁链勒紧华北大地,妥协投降的阴云笼罩,中华民族面临“空前投降危险与空前抗战困难的时期”。
危难关头,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发动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百团大战。
破袭正太铁路、攻克娘子关、激战关家垴……八路军第129师新编第十旅旅长范子侠振臂怒吼:“我前进,你们跟着我;我停止,你们推动我;我后退,你们枪毙我!”
这一战,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正如山西省阳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王瑞萍所言:“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是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十四载烽烟长卷,一曲曲英雄壮歌。
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深情讲述他的事迹:“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
赵尚志、左权、彭雪枫、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无数人以血肉之躯,挺起了中华民族的铁血脊梁。
1937年秋,平型关大捷,一举击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步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到战略反攻阶段,更是牵制和抗击了侵华日军半数以上兵力及绝大部分伪军,成为全面反攻、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战略基地。”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员张从田说。
数字无言,功勋不朽: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歼敌171.4万余人,收复国土104.8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255亿,东北抗日联军等部独立奋战14年并歼灭和牵制大量日伪军……
硝烟虽散,战鼓不息。历史长河奔涌,斗争形态万变,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品格,历久弥坚,愈发闪耀。
与贫困斗争,与疫情斗争,与自然灾害斗争,与歪风邪气斗争,与外部干涉挑衅斗争……昨日的冲锋号已然化作今天的奋进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激励着我们以新的伟大斗争,续写先辈荣光。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
今天,我们站在狮脑山巅,仰望那高耸的纪念碑,仿佛看见精神的火炬穿越风雨,一直燃烧。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力透时空,为中华民族奋斗史诗写下最深沉的注脚,亦揭示了从历史走向未来的精神伟力。
(三)民心所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这不仅是跨越时空的政治宣言,更是一部用鲜血与信仰写就的史诗。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依然震撼心灵——它不只是血与火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范式的熔铸,一个政党与亿万人民命运交织的深刻印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段段凝重的文字,诉说着“人民”二字沉甸甸的分量:“英雄母亲”邓玉芬,丈夫和5个儿子全部血染疆场,仍将自家变成八路军和伤员的休息站;“沂蒙红嫂第一人”明德英,以宝贵的乳汁救活八路军战士;“子弟兵大哥”崔洛唐,背着伤病员爬山岭、蹚冰河、钻崖洞,躲避日军搜捕……
在中国共产党高举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一首《花鼓词》唱出了“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抗敌局面:“军队是扛枪的老百姓,老百姓是不穿军装的八路军;军为利箭民做盾,为保江山团结紧。”
人民战争的力量,不仅在于血肉之躯的奉献,更在于集体智慧迸发的无穷创造力。地道战、麻雀战、地雷战、破袭战……这些看似“土气”的战术,将日寇深深拖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曾经被讥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何以成为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钢铁长城?答案早已深藏于中国共产党的赤诚初心。
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1944年9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广为传颂的《为人民服务》:“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那时候,在广袤的抗日根据地,民主政策如春笋破土,保障人民权利;减租减息政策推行,沉重枷锁被打破;大生产运动掀起热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角响彻边区。
一纸命令,令人动容。1942年,日寇“扫荡”,又逢大旱,很多百姓以树叶充饥。晋察冀军区为此发布了一道独特的命令——“树叶训令”:部队所有伙食单位必须到15里以外采摘树叶,村庄附近的树叶要留给群众吃。
正是一点一滴的赤诚付出,如涓涓细流,滋润了大地,浸润了人心。于是,有了那深情的歌谣:“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了猪羊出呀了门,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于是,“到延安去”成为一批批热血青年的响亮口号。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参观,道出了历史的真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赢得了民心,是亿万人民群众坚定选择站在我们这一边。”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
“人民伟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永恒动力源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罗存康说,“永葆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与人民血脉相连、生死相依、同甘共苦,始终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党就能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看今朝,驻村干部行走在曾经支前模范走过的山路上,与农民群众共绘乡村全面振兴图景。现代都市的建设者,仍在延续着人民至上的精神血脉,以民智民力托举起一个个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何尝不是这个时代“地道战”里的突击兵?“揭榜挂帅”不断点燃创新发展引擎……
从国家发展的宏图大略,到群众身边的点滴关切,我们党始终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全过程人民民主焕发的蓬勃活力,把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
时空更迭,山河焕新,人民是永远的主角。
(四)自我革命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时代考卷常出常新。
当我们去追问中国共产党为何能成为抗战中流砥柱时,答案早已不仅在于战略上的远见、战场上的牺牲,更镌刻在一种贯穿历史的品格力量之中。
美国记者斯诺在陕甘宁边区看到毛泽东穿着补丁衣服、周恩来睡在土炕草席上、彭德怀用收缴的降落伞布改做背心……这位异国观察者敏锐地捕捉到一种“东方魔力”。他或许不曾想到,这种力量将会如何深刻地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那不是别的,正是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初心,是为崇高理想不懈奋斗的意志,是一个政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清醒和坚定。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通过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谈到“窑洞对”——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史,也是一部激浊扬清的自我革命史。
抗战时期,党便展现出非凡的自我革新勇气。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开宗明义:“它的任务就是:帮助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观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正在进行之中。”
从《改造我们的学习》到《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延安整风运动锋芒直指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三大顽疾。“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被郑重拿起。
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开明绅士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建议。毛泽东同志写下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1942年12月,中共中央向各地区的党的领导机关发出《关于加强统一领导与精兵简政工作的指示》,开启党政军系统大规模精简。
祛邪扶正,气象一新。广大共产党人“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毛泽东同志曾比较国统区与解放区:“利用抗战发国难财,官吏即商人,贪污成风,廉耻扫地,这是国民党区域的特色之一。艰苦奋斗,以身作则,工作之外,还要生产,奖励廉洁,禁绝贪污,这是中国解放区的特色之一。”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卢毅说,正是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使党得以在极端恶劣环境中生存、发展、壮大。通过这场深刻的思想洗礼,我们党作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党上下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强大的思想政治基础。
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时代在变,任务在变,环境在变,但党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自觉从未改变。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刹住了不少过去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祛除了一些多年难以祛除的顽瘴痼疾,解决了很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起强大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当前,我们党肩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的执政环境异常复杂,自我革命这根弦必须绷得更紧。牢牢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伟大社会革命促进伟大自我革命,我们党必将更加充满生机活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
八十载沧桑巨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激荡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
“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这首从抗战烽火中诞生的旋律,早已超越了音符本身。它是血与火淬炼的真理,是山河为之作证的史诗,是融入民族血脉、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新征程,坚定不移跟党走,我们定能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27日 01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