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8 20:16:01 来源: 上游新闻
中新社杭州8月8日电 (鲍梦妮 吴君毅)空调可按人流及气温动态调节温度、会议室在人离开15分钟后自动关灯……经过技术改造,作为浙江首个民营低零碳产业示范园,杭州市临平区茧SPACE产业园(下称“产业园”)的楼宇在不降低舒适度的前提下节省电力,实际节能效率达4%左右。
杭州是中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近年,该市着力将“低碳”打造为城市绿色发展新名片。例如当地推进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建设,探索试点“零碳(近零碳)园区”,开展多技术、跨领域集成场景展示。
这令产业园建设方、杭州极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国兴看到了机遇。2023年,产业园遵循“替碳、降碳、固碳、易碳”的思路启动建设。以“替碳”为例,分布式光伏电站利用园区屋顶资源,平均每年可提供约212万千瓦时绿色电能。
据悉,自建成以来,产业园绿色能源占比从0%提高至59.7%,年发电节电收益超90万元(人民币,下同),万元工业产值碳排放强度下降63%。
曹国兴认为,产业园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推广”。他算了一笔账,项目总投资790万元,其中分布式光伏电站、储能、节能改造都有不错的投资回报,初步测算投资回报期在6年左右,基本不增加企业负担,也无需政府补贴。同时园区内办公与生产多业态混合,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在杭州,乡村地区也在因地制宜,探索多样降碳路径。
俯瞰萧山区梅林村,不少分布式屋顶光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目前,该村已有60余户民居安装光伏板,不仅满足日常用电,还能把多余的电卖出去。
村民缪文孝是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5年前,他家屋顶安装了6块光伏板,只要有阳光就能入账。“刚刚过去的7月,一共发电729度,除了够自家用的,余电上网还带来253.61元的收益。”
在余杭区径山村,96%的森林覆盖率和578类“野生邻居”的生态家底,是该村打造低碳乡村的天然优势。
“我们联合浙江农林大学开发浙江省首个村级竹林碳汇计量项目,科学抚育2000亩毛竹林。现在村毛竹林碳汇储量超万吨。”径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主任俞荣华介绍。
这些年,径山村还将“绿色”藏于日常生活。“零碳”公交车站利用太阳能光伏为车站的LED屏、摄像头及灯箱供电;景区用免费接驳车替代私家车,减少汽车碳排放;智慧茶园推行生物治虫技术,用菜籽饼有机肥料替代化肥农药……为鼓励村民实践绿色生活方式,当地推出30项低碳行为积分规则,1积分等于1元等价物,可兑换日用品或折现。2024年,径山村村民因绿色出行、庭院美化等行为累计兑换低碳积分12万元。
今年,径山村入选全球环境基金“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首批试点。“我们希望用时间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零碳乡村就是未来乡村。”俞荣华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