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主题侨批集中亮相😁

发布时间:2025-08-18 18:50:50 来源: 快科技

  

  南方日报讯 (记者/王芳)8月17日,2025年南国书香节现场,多位华侨华人、侨批研究的专家学者共聚“侨批中的家国情怀:烽火传书赤子心”论坛,畅谈“世界记忆遗产”侨批中蕴藏的华侨丹心。

  本届南国书香节特别推出“粤侨文化展”展区,采用“双展(侨批展+图书展)”的形式,紧密结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示广东省出版单位华侨华人研究方面的精品出版物以及潮汕、五邑、梅州地区抗日战争时期的侨批,系统呈现粤侨文化的历史底蕴、创新活力与传承价值。

  “侨批中的家国情怀:烽火传书赤子心”论坛邀请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聚焦烽火岁月中的侨批往来,系统阐释华侨华人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特殊地位与卓越贡献;深刻解读侨批文本的丰富内涵,彰显字里行间蕴含的家国情怀,凸显华侨爱国爱乡、拼搏进取、诚信守诺的宝贵品质。此次活动中,广东省出版单位向广州国家版本馆捐赠图书一批、汕头市柯镇清等藏家向广州国家版本馆捐赠侨批500份。

  “粤侨文化展”包括精品出版物展和侨批主题展。精品出版物展集中展出广东省多家出版单位华侨华人、侨文化相关精品出版物200余种,其中包括广东人民出版社“广东华侨史文库”、广东教育出版社“‘一带一路’沿线华侨华人史话丛书”、花城出版社《侨批中的党史》《平安批》等精品力作。侨批主题展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展品以“战火家书+历史证物”双线交织为特色,既呈现侨批作为“世界记忆遗产”的文献价值,更凸显粤籍华侨“纸短情长、家国同担”的精神内核。

  本次展览共展出49份批信。这些侨批文献客观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历史面貌,从内容来看,既反映了战时民众承受的经济负担、生活困境及日军的侵略暴行,也展现了海内外同胞相互接济、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作为第一手史料,它们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献史料意义。

  广东作协主席谢有顺对话作家刘楚昕:

  追求出版,还是追求艺术?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曾见过作家刘楚昕的三种不同状态,读哲学博士时谈恋爱的他、苦苦写《泥潭》并不断修改的他,以及在漓江文学奖发表获奖发言后爆火的他。

  “回望自己的人生,你更想停留在哪个身份里?”8月17日晚,在南国书香节2025羊城书展上,谢有顺向刘楚昕提问。当晚,两人作“越过山丘,文学的孤独与回响”主题分享会。

  刘楚昕没有过多思考,简洁地答道:“不同的身份都是一个人,都是坚守文学初心的我。”

  谢有顺认为,小说《泥潭》的写法对普通读者有一定门槛。书中三个部分相互独立,但又暗含联结,第一部分采取了多视角、多人称来叙述,许多读者认为不容易进入情境。而第二、三部分则写得比较“老实”。

  “作为一个喜欢研究先锋文学的人,我觉得这部作品很有趣。无论是叙事角度的选择,还是人称的游离,都可以看出刘楚昕对文学本体的思考。他不仅仅想写一部特别好看的、传统的小说,他更愿意去探索。”谢有顺说。

  刘楚昕提到,《泥潭》独特的写法受到美国电影《日落大道》的启发,在电影开头中警车呼啸而过,驶向一个别墅,而此时别墅里的主人公已经在游泳池中死去。“我就在想,小说也可以这样,通过倒叙直接在开头告诉你人物的结局。”

  除了叙事角度,刘楚昕对文字的精益求精也让谢有顺印象深刻,“我记得《泥潭》原本有五十多万字,最后删到了十几万字。作为作家,他的写作态度极为认真,他珍视自己写出来的每一个字。”

  “我觉得写小说主要还是服务于自己的审美,当然最终要看你追求的是什么。追求出版还是追求艺术,这是一种抉择。”刘楚昕对此回应道。

  对于刘楚昕这样一个如今在网络爆火的作家,纯粹的文学质地与大众性是否存在矛盾?谢有顺认为,刘楚昕在两者间平衡得很好,但同时他也犀利地问道:“写作之初,你是否就有创作一部伟大作品的野心?”

  面对这个问题,在整场分享会上表现得羞涩、腼腆的刘楚昕却坦然回答:“我确实有这个要求。”

  当晚,刘楚昕也透露,自己正计划写一部新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我尝试思考现代性的问题,包括现代性的种种病症。人类本应通过理性解放自我,但现代社会中理性成了一种规训,我下一部小说的主人公,正是在这种反思中离开城市回到乡村,但发现乡村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尽管现场刘楚昕并没有继续透露新创作计划的更多内容,但谢有顺表示,对这一创作主题很感兴趣,“我相信一个有思考力的作家,永远不会满足于设计构思一个好看的故事,他会通过故事和人物分享他的思索,我很期待这个作品。”

  畅销书作家马伯庸:

  广东一直是我的福地

  8月17日下午,畅销书作家马伯庸携新书《桃花源没事儿》亮相南国书香节现场。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广东一直是我的福地,每年我都会来这里签售,就像回家一样。”

  在马伯庸新书《桃花源没事儿》中,故事的主人公小道士玄穹因命格“遇财呈劫”,只要赚取俸禄以外的横财,必定招来天雷。书中,他只能日复一日处理鸡毛蒜皮的琐事,俨然职场人写照。

  马伯庸坦言:“《桃花源没事儿》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主角的人设。主角是一个只要一有外快,立刻会被雷劈的倒霉小道士,命中注定只能老老实实吃“死工资”,一有外财必会有灾祸。”他提到,希望读者看到新书的内容后能会心一笑,笑完之后可能还会哭一下,哭完还能再想一想。

  “如何安慰当代打工人?最好安慰的方式,就是告诉他别人比你更惨。”马伯庸笑称,他常用这种方式安慰身边的打工人朋友:“我会慢慢地试图讲给他们一个故事——你不是最惨的,还有人比你更惨。”正如《桃花源没事儿》一样,既是一出荒诞喜剧,也是给都市人群的慰藉。

  在他看来,自己的作品不仅仅是幻想奇谈,也是历史与当下的关联。“我希望通过作品展现出各个时代的独特风貌,比如《长安的荔枝》展示唐代岭南的风光,《食南之徒》对应汉代南越国的风光。广东本身历史悠久,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文化特色。”

  《桃花源没事儿》同样延续了这一脉络,只不过这一次,他把焦点放在人与执念、成长与困局的隐喻中,用玄穹、婴宁、西海三太子等角色的际遇,折射出成年人觉醒与自我破局的艰难过程。

  著名漫画家朱德庸:

  来广州是回到妈妈的故乡

  8月17日下午,中国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携新书《一个人的人生未爆弹》亮相南国书香节,与广大读者分享近年来的创作心得。

  《一个人的人生未爆弹》是朱德庸创作20年来的首部非四格形式漫画。朱德庸表示,上一次出书是6年前的事情了,最近几年他已接近退休状态,并不打算再创作。而当他决定“画”出一部私人日记的时候,对他来说,这次全新的创作有着完整的自由,没有受到任何拘束。

  “我是画给自己看的,所以有一点接近于无意识的状态。各位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已经经过版式设计处理了,其实里面有一些原画,大概只有我的一个拇指大,我当时感受到什么就立刻画,完全不用管画幅的尺寸。”朱德庸说。

  回溯最初的创作岁月,朱德庸坦言,他刚开始画漫画的时候,没有任何把握,他并不确定会有读者花钱来买他的书。不过这个时候他已经辞掉了非常优渥的工作,只能硬着头皮干下去。“我出这本书的时候,曾经想过,如果销量不佳,我就去卖排骨饭、卖牛肉面,没有关系。所以对我来说,我的书但凡有人喜欢,对我来说就是奇迹。”

  “这一次回来,像回到我妈妈的半个家,妈妈的整个家族在广州住过很长一段时间。”时隔20多年,朱德庸又一次来到广东,感受上差别很大。“20年前来的时候,我妈妈还在,所以广州对我来讲是一座陌生的城市,带着好奇心。但是我这一次来,我妈妈已经过世了,我觉得自己也带着一些对妈妈的思念。”他说。

  虽然朱德庸不熟悉广州,但其实他小时候一直生活在“广州”的氛围里,“我妈妈说广东话,亲戚说广东话,我们家很多饮食方面也是广式的。这些感受集结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这次来广州,跟以往很不一样。”

  意大利青年作家亚历:

  “外来者”身份让我更敏锐

  8月17日下午,意大利作家亚历携新书《我用中文做了场梦》亮相南国书香节,作主题为“跨越隔阂,与人连接”的新书分享会。分享会上,亚历讲述自己在中国的生活趣事与语言学习心得,并直言中文写作诀窍就是要学会“说人话”。

  作为一名意大利作家,亚历用中文创作新书,他表示此次创作是希望实现从“说”中文到“写”中文的转变。据悉,《我用中文做了场梦》基于亚历2016年—2022年间在中国的生活经历,记录他从零开始学习中文到参与影视行业、创办写作沙龙的跨文化实践。书中,他以幽默轻松的笔触书写在中国的日常生活,探讨青年群体面临的时代困境,同时记录下流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联接。

  对于书名中“做梦”的含义,亚历解释道:“所谓的做梦,更多是一种探索。”他认为,走到线下与陌生人面对面交谈,比如和保安闲聊、与宿管阿姨聊天等,是跨越隔阂、逃离“信息茧房”的一种方式,他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体验和感受中,不断探索着这个世界。

  亚历还格外强调自己作为“外来者”的优势,他说:“作为一个所谓的外来人,你会有更敏锐的观察力。”他将北京平常的夏天、在餐馆点菜等日常场景都写进书中,以充满好奇心的客观视角探索中国。

  谈及“如何更好地学习外语”时,亚历建议道:“拿这门语言去做你喜欢的事,这样你就是真的在享受。”

  香港导演王晶:

  时刻准备跳出舒适圈

  8月17日,香港导演王晶自传《人生由我掌控》在2025年南国书香节首发。现场,他向众多读者分享自己的人生态度。

  在职业生涯中,王晶不仅导演出《赌神》等优秀商业片,同时也曾陷入低谷。在与现场读者分享时,王晶诚恳地分享:人不可能永远站在浪尖,有时要站后一点,用谦卑的心态看事情。他也鼓励准备从事传媒行业的人,要时刻准备好跳出舒适圈,改变自己。

  在王晶的这部自传中,不仅藏着一部部经典香港电影诞生的密码,也写了一个曾在TVB赚8元稿酬的实习生,如何成为一个成功商业片的掌舵者。王晶在分享会上说,其实书中很多内容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形成,但这次加入了很多新内容再出版,希望可以和读者分享自己在50年从业生涯中起起伏伏的经验。

  王晶说,身为一个传媒人,目光要看得远。“现在的社会越变越快,尤其是最近15年,国家发展那么快,传媒也一样。未来电视、电影都可能变成过时的词。”

  王晶认为,未来媒介只会变得更快,现代人的时间变得碎片化,不再有人愿意跟着影院的时间表去看电影,正因如此流媒体才兴起。“大家必须接受这样的变化,不要固定在一个模式里。”

  虽然已年过70,但王晶仍认为,应看到现在社会的发展,随时调整自己的想法,不要把自己当前辈和专家。“要永远当自己是新人,随时调整自己对社会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