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0 04:31:43 来源: 中文网
中新社上海11月9日电 题:进博“直播间”内的“洋”与“中”
中新社记者 缪璐
结束了一天近9小时的直播,来自芬兰的达人主播“卡姐”(Rebekka Emilia)嗓音已明显沙哑。下播后,她含着喉糖,与团队复盘当天的直播情况。
正在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像“卡姐”这样的“洋主播”已成为一道独特风景。他们是“洋”面孔,却能用中文直播,甚至还能玩转“方言梗”。
第八届进博会掀起“直播热”。狄权 摄
进博会上开直播虽不新鲜,但此番“洋主播”浓度之高,着实与众不同。
对“卡姐”而言,这是她第一次以主播身份参与进博会,却非首次踏入“四叶草”。两年前,她曾作为芬兰农业和林业部部长的翻译来到这里。这次,常住芬兰的她专程飞越8000公里前来赴约。
“我们做了很长时间的规划。”“卡姐”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进博会是一个自带流量的‘引力场’,许多品牌都希望借此机会打开中国市场。”
直播中,东北话、粤语……“卡姐”信手拈来,瞬间拉近了与中国消费者的距离。
11月8日,白俄罗斯主播戴一鸣(左)在第八届进博会上直播。狄权 摄
同样做足准备的还有白俄罗斯主播戴一鸣(Laurentsi Dabizhy)。作为进博直播的“二年级生”,他提前一个多月开始筹备。“品牌让我们在进博会现场直播,会让消费者更有信赖感。在这里直播比在办公室更有氛围,销量也更好。”与中新社记者交谈间,他不时回头关注着由同事暂代的直播机位。
选品上,“洋主播”们不约而同地聚焦家乡特色。“自己国家的产品,讲解起来会更熟悉和真实。”戴一鸣说。
他直播的一款白俄罗斯奶粉,是当地的“明星产品”。“我会讲述白俄罗斯人为什么喜欢它,从饮食文化切入,很容易引发中国消费者的共鸣。”
不远处的另一个展馆里,他的朋友也在进行着类似的“家乡推介”。戴一鸣认为,进博会是世界了解各国产品的快速通道,而直播则让这一进程再次提速。“这为我的国家和企业创造了更多机会,获得了更好发展。”
当进博会从“卷人流”迈向“卷直播”的新阶段,一家展台同时出现五六组直播机位已不罕见。这也对“洋主播”们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卡姐”说,“与中国主播相比,语言表达和思考逻辑是我们的弱势,必须更用心准备。”
戴一鸣虽然在孔子学院和东北大学系统学习过语言,但他说,仍要“活到老,学到老”。“中国的直播经济发展太快了,有些国家刚刚起步,有的甚至还没有。当我向白俄罗斯朋友解释我的工作时,他们很难理解这种新模式。”
作为一家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经纪机构(即MCN机构),青岛元创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此次共有五位“洋主播”参与进博会直播,其负责人林乐丞认为,“洋主播”数量的增加,印证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想要在这里发展,说好中文是基础,了解中国文化更是关键。
进博会现场,“会说中文”已不仅是“洋主播”们的加分技能,来自全球的“洋”高管们也纷纷上演“中文秀”。他们不仅拥有接地气的中国名字,更能流利地用中文说出“新时代,共享未来”的进博会口号。正如戴一鸣所言:“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现在很流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