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23 22:53:21 来源: 中国文明网
中新网霍林郭勒5月23日电 题:霍林郭勒四秩风华:从荒原勘探到绿电新城的蝶变
中新网记者 刘文华
在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草原西北缘,一座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2025年,霍林郭勒这座因煤而建、缘铝而兴的城市迎来建市40周年。近日,记者实地探访,感受这座县级市从荒原到现代化能源新城的蝶变。
5人小队的地质传奇
霍林郭勒市博物馆的展柜里,一块棕红色的褐煤标本静静放置,旁边是泛黄的勘探笔记和磨破的牛皮靴。88岁的王允盛老人目光落在1959年的老照片上:5个年轻人赶着勒勒车,在荒原深处留下一串模糊的车辙。
“那时东北缺煤,我们地质分队就想着在大兴安岭西南麓找找看。”王允盛回忆着,“看地貌、查地层,走了28天,在‘得列火烧敖包’的漫坡上,我用地质锤撬开岩层,煤层露出来了,指甲刮下来能点着火。”老人眼里泛起光回忆道,“5000平方公里的煤系地层啊,这意味着国家又多了座‘黑金粮仓’!”
17年钻探验证,131.7亿吨储量的大型煤田浮出水面,相当于9个抚顺煤矿、4倍于大同煤矿的资源量,让这片荒原成为国家能源版图上的重要坐标。王允盛感叹,“那时谁能想到,几镐头刨出来的煤线,会变出一座城呢?”
“铁军”的创业史诗
走进霍林郭勒创业广场,一座震撼的雕塑映入眼帘——“霍煤魂”。雕塑生动再现了当年荒原会战场景。老创业者王淑芬站在雕塑前感慨良多:“那年,180多名吉林矿工坐着卡车进荒原,接着3000民兵、复员军人从四面八方涌来,-30℃的天,住的是地窨子,喝的是化雪水。”
这位见证者的记忆里,有太多刻骨铭心的细节:“没路,就开出一条路;没电,就点马灯;没房,冬天睡帐篷,(人们)冻得裹着棉袄戴棉帽,早上起来被子上都是霜。但大家喊着‘不建成霍林河大露天(煤矿)心不甘’。”王淑芬说,“有人冻伤了腿还坚持打钻;有人把结婚彩礼捐给矿区买设备;娃娃出生在帐篷里,第一口喝的是百家米汤。”
1985年霍林郭勒建市时,曾经的不毛之地已有人口3万人,矿井、电厂、学校、医院初具规模。老创业者马福吉表示:“从草原到城市,40年变化翻天覆地。你看现在的航拍图,高楼林立、道路纵横。”
从“黑金”到“绿电”的能源突围
在霍林郭勒,露天煤矿里智能化开采设备有序作业,无人驾驶卡车沿着环形车道穿梭,远处一排排白色风车和连绵起伏的光伏“蓝海”,尽显“风光”,绿能澎湃……
2024年生产煤炭3351万吨、同比增长6.4%;累计获批新能源指标421.3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361.3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36.6%;发电量突破50亿度、同比增长70%,占总发电量的11.6%,实现历史性突破;县域新能源布局规模位居自治区前列、通辽市首位……今年霍林郭勒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组数据,能够感受到这座能源工业城市从“黑金”到“绿能”转型的铿锵脚步。
这种转变,在退休工程师王志强的账本上亦清晰可见:1990年,矿区GDP不足2亿元,财税收入靠煤炭“单打独斗”;2024年,荣登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51位,铝后加工、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成型。
一座城的奋斗基因
5月的霍林河,春雪渐消,“霍煤魂”雕塑前摆满了鲜花。“90后”矿工赵彬宇是他家建设矿山的第三代:“我爷爷是第一批基建工程兵,父亲在矿上干了30年,我现在负责智能开采系统维护。老人常说,当年他们用铁锹挖地基,现在我们用5G管煤矿,但‘不建成大露天(煤矿)心不甘’的劲头不能丢。”
“全力推进推动‘煤电铝’向‘绿电铝’转型,利用5年时间,规上工业总产值在千亿基础上翻一番,再造一个工业霍林郭勒,加快推进‘中国·绿电铝之城’......”2025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霍林郭勒市锚定目标翻开发展新篇章。
暮色中的霍林河,华灯装饰,美不胜收。王允盛老人看着倒映城市灯火的河水缓缓流淌。“40年,足够让一个婴儿变成壮年,让一片荒原长出城市。”老人轻轻说,“但有些东西没变——比如对土地的热爱,对奋斗的信仰,还有永远向前看的劲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