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总书记这样身体力行🐐

发布时间:2025-08-29 14:40:13 来源: 南方周末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阳泉百团大战纪念馆参观。

  总书记强调:“88年前的今天发生的‘七七事变’,是中华民族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起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到这里来就是接受精神洗礼。”“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历史如镜,丰碑不朽,精神永恒。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矗立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的伟大抗战精神,指引着我们淬砺民族血性、捍卫民族尊严、书写民族荣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洞见将伟大抗战精神高度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一次次发表重要讲话,掷地有声;一次次到抗战纪念场所寄托缅怀,令人动容;一次次深情讲述抗战英雄的故事,发人深思……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身体力行。

  引领认识精神

  既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迸发,也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凝萃

  今天,该怎样认识伟大抗战精神?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述,回溯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读懂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深沉情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让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赴国难,“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

  总书记提到过这样一位母亲。

  “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

  1940年,八路军来到密云山区。邓玉芬对丈夫说:“咱没钱没枪,可咱家有人,在打鬼子这件事上,绝对不能含糊!”丈夫和5个孩子都上了前线。邓玉芬叮嘱孩子:“记住,咱们是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

  丈夫和孩子们陆续牺牲,得知噩耗后,邓玉芬默默拿起镐头刨地种粮,举着针线做军鞋,使着鏊子给伤员做饭,凡是对抗日有益的事样样干,从早到晚不停。临终前,她对乡亲们说:“把我埋在大路边,我要看着孩子们回来。”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支撑着中国人民“在侵略者的炮火中奋勇前进,在侵略者的屠刀下英勇就义,彰显出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总书记提到过这样一封家书。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的这封信写在英勇就义之际。遭受日寇酷刑长达八九个月,被鞭子抽烂了皮肉,老虎凳压断了骨头,她却以钢铁般的意志保守了秘密。

  一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提到了这封绝笔信,“前一段,我再次看了一些抗战家书,的确感人至深”“大家都经常读一读、想一想”。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激励着战场上的将士们“前仆后继,顽强抗争,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

  总书记提到过这样一位军人。

  “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

  目睹杨靖宇将军牺牲的岸谷隆一郎几年后自杀,他在遗书中写道:“中国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使抗日军民即使身处绝境险境,也依然“信念如炬,九死未悔”。

  总书记提到过这样一副对联。

  “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然而,“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最终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当战争的硝烟散去,沐浴着和平阳光的我们,该怎样理解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层含义?

  一个维度,是从民族精神深处探寻——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就流淌着伟大的民族精神,然而,长期封建奴化教育和宗法制度桎梏禁锢了精神的光芒。当抗日战争爆发,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疼痛到了极点,沉梦就会碎去,血性就会回归,精神就会醒来。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紧要关头的大复苏、大爆发,同时又以极尽苦难的特殊磨砺升华了伟大民族精神。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的:“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这种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另一个维度,是从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中考量——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比较过这两次战争。

  一败一胜,原因何在?

  甲午战争时,日本媒体这样报道清军:“有将军携带妓女的,有打着蝙蝠伞的,有带着鸟笼的……”日军占领的城镇村落,商贩学会了用日语叫卖。日军驻扎的营地附近,有赶着骡马大车、拿着扁担的中国人等着揽活。

  抗日战争时,全民参战的景象震撼了日本侵略者:“共产党地区的居民,一齐动手支援八路军,连妇女、儿童也用竹篓帮助运送手榴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在延安看了一场人民抗日剧社的演出,一位年轻人在结束时站起来,激动地高喊:“打死日本强盗!打倒杀害中国人民的凶手!打回老家去!”全场观众齐声重复他的口号。斯诺后来感慨:“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充满活力的希望、热情和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

  鲜明的精神对比,不同的战争结局。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和民族内部软弱涣散。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从“一盘散沙”转变为聚沙成塔、万众一心,激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和战斗力。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1938年,重镇失守,山河零落。比这更糟糕的,是国人思想上的迷惘混乱,哀叹“战必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不绝于耳,叫嚷徐州会战是“准决战”“敌人最后的挣扎”的“速胜论”也兴盛一时。

  “全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是:这场战争能不能胜利?怎样争取胜利?”

  毛泽东同志借着油灯的微光奋笔写下《论持久战》,集中全党智慧,科学预见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洋洋万言,犹如驱散云翳的旭日,拨开国人心头迷雾,指引着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论持久战》犹如“预言书”,抗日战争正是走过了这三个阶段,最后取得了伟大胜利。

  以战略反攻阶段为例。1943年,八路军揭开中国战场战略反攻的序幕,主动发起卫南战役、林南战役、山东军区讨伐伪军的战役等较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在1944年的局部反攻中,敌后抗日军民共歼灭日伪军约31万人。与此同时,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也进行反攻。

  中国共产党“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最”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铸就伟大抗战精神,汇聚起战胜敌人的强大精神力量。伟大抗战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迸发,也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凝萃,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领传承精神

  既躬身力行、树立典范,又积极推动其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今天,该怎样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里参观。

  展厅内一处模拟实景,再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刘老庄战斗。

  1943年春,面对日寇残酷“扫荡”,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英勇抗击,使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安全转移,全连82人全部牺牲。

  倒在泥土与血水中的战士们,仍然保持着生前战斗姿势:有的嘴里咬着日寇的半边耳朵;有的手里揪着敌人的几缕头发;有的弓着双腿,双手紧握捅弯的刺刀……

  展厅内,一件件文物吞噬过硝烟,历经了沧桑,无声讲述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诉说着精神的赓续。

  习近平总书记不时驻足察看、同大家交流。总书记强调:“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讲好抗战故事,传承抗战精神。无论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工作,习近平同志都亲力亲为、坚持不懈。

  在河北正定,高度评价1938年前参加革命的几位老同志:“咱们一辈子都要向人家学习……这些老同志在那个时候参加共产党,反抗日本侵略者,为中华民族求解放出生入死”;

  在福建宁德,为建好闽东革命纪念馆,9个月里4次主持地委办公会议研究部署,要求充分利用这块阵地,“广泛开展老区传统教育”;

  到浙江工作,在丽水参观革命根据地旧址,还到浙东抗日根据地看望老同志;

  在上海期间,深情讲述抗战时期同济大学六次迁校的故事,令师生们动容……

  到中央工作后,从关心一个个革命老区到给新四军老战士们回信,从批示保护“万人坑”等抗战纪念设施到瞻仰纪念碑、参观纪念场所……行程脚步间、目光落点处,总书记通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垂范,让伟大抗战精神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

  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既躬身力行、树立典范,又积极推动其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传承精神,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一次次隆重的国之大典、一项项重大的制度安排,以国之名褒扬纪念,砥砺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举行阅兵仪式——

  2015年9月3日,在45辆礼宾摩托护卫下,抗战老兵方队率先驶过天安门城楼。习近平总书记立即起身,专注凝望着老兵方队,向这群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军人致敬。

  方队中,有老兵拿着手帕,擦拭湿润的眼角;有老兵抬起颤抖的手,行军礼致意。时年89岁的翟维俊就在其中。左耳鼓膜震穿失聪,右胸被子弹贯穿,身上还有40多处枪伤……但目光依然坚毅,气概不减当年。

  前一天,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习近平总书记为30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帮助和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一一佩挂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大家被总书记的话深深打动:“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铸就伟大的抗战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代以来,这样的“首次”还有很多——

  首次通过立法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日、公祭日设立当年即开展一系列隆重的纪念活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为国家公祭鼎揭幕,以最高礼遇致敬,以崇敬之心追随。

  传承精神,更加注重把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让广大青少年“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

  “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敌人的凶残!我们从抗战里生长,一切都为了抗战……”江苏省淮安市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前,几名佩戴红领巾的孩子高唱《新安进行曲》。

  1935年10月,江苏淮安新安小学一批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在国之危难中踏上漫漫征途,用多种文艺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在那灾荒遍地、危机四伏的年代,走出校门,不仅安全难有保证,弄不好连饭也吃不上,但孩子们的话滚烫执着:“讨饭就讨饭,我们不怕!”“讨饭也要去宣传抗日!”

  2021年“六一”前夕,新安小学的少先队员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信中提到了那段光荣往事。总书记指出,新安旅行团“唤起民众抗日救亡,宣传党的主张,展现了爱国奋进的精神风貌”。

  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向总书记汇报了学校传承红色基因的情况。听到学校“在淮安、南京演出,计划沿着新旅的足迹到全国巡演”时,总书记表示肯定:“那说明你们那个剧还是不错的”。

  唱一曲《新安旅行团团歌》、听一堂“新安旅行团”历史课、参观一次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牢记总书记嘱托,新安小学坚持用红色资源滋养学生,让伟大抗战精神永续传承。

  引领发扬精神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为新时代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供精神支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基础

  今天,该怎样发扬伟大抗战精神?

  伟大抗战精神,饱蕴红色基因,激扬天地正气,“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发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乘坐观光小火车,从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出发,经过花海果园、休闲农庄,绕过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参加浙江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的红色旅游,一路如行画中。

  这些年,手捧习近平同志的两封回信,横坎头村人心里有奔头,脚下有力气。

  横坎头村曾是浙东抗日根据地领导机关所在地。“山大石头多,出门就上坡”,这里在战争年代适合与敌人周旋,在和平年代却不利于发展。村里没有一条水泥路,家家户户靠土豆、红薯、南瓜糊口度日。“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

  怎样发展?如何破题?愁坏了当地党组织和村民。

  “老区”“优良传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2003年,捧读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回信,将这几个词串联起来后,大家一下豁亮了:“抗战时期凭着那股子精气神,那么困难都过来了,今天条件好了,怎么能掉队!”

  说干就干。

  道路是劣势,群策群力、攻坚克难,一条红色旅游公路直通村里;

  资源有优势,“以红铸魂、借绿生金”,走上“红色旅游+特色农业”发展新路。

  “浙东红村”大变样。

  “我感到十分欣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前进道路上,必然要跨越更多“娄山关”“腊子口”,防范更多“黑天鹅”“灰犀牛”。“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发扬伟大抗战精神,为新时代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供精神支撑。

  这是一本书的不同遭遇。

  2021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杨家沟革命旧址提起一件史实。抗战后期,《甲申三百年祭》这本评价李自成功过的书,在重庆和延安遭遇了两种待遇。一方弃若敝屣,国民党报纸甚至发文攻击。另一方,毛泽东同志看到书后将其作为整风学习文件,叫同志们引以为戒。

  这是对一餐饭的不同态度。

  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侨界的一代领袖和楷模”。1940年,陈嘉庚先生率团回国慰问。在重庆,国民政府拨专款接待,几乎日日宴请,陈嘉庚却愁眉不展,连续三天在报纸上发表罢宴声明。到了延安,毛泽东同志就在窑洞外的露天院子里请他吃饭。白菜、咸饭,外加一碗鸡汤,这还是邻居老大娘得知毛主席有远客,特地送来的。目睹“延安作风”,陈嘉庚得出结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其先进性引领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新时代发扬伟大抗战精神,就要更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勇于自我革命,一刻不停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发扬伟大抗战精神,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基础。

  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这是一段习近平总书记很熟悉的历史。

  1942年10月2日,舟山渔民林阿根正在山上干农活。“轰隆!”附近海面传来一声巨响,隐约可见不少人在水中挣扎。

  原来,载有英军战俘的“里斯本丸”号船被美军潜艇鱼雷误击下沉,押送的日军弃船而逃。

  林阿根沿着山路飞奔而下,拉出木质小渔船开始救人,“看到有人漂过来我就拉上来一个,看到一个就拉一个。”

  当时,舟山青浜岛等3个小岛的198名渔民,共从海上救起英军战俘384人。

  英军战俘浑身湿透、瑟瑟发抖,常年半饥半饱的渔民们倾囊而出,把家里地瓜拿出来,熬粥送过去;把家里蓝色粗布拿出来,连夜缝成衣服。

  “1942年中国浙江省舟山渔民英勇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友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见证”,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与世界上爱好和平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守望相助、携手作战的共同成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过苏联援华航空队、美国“飞虎队”、加拿大白求恩、德国约翰·拉贝、丹麦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等国际友人帮助中国抗战的事迹,也讲到过毛岸英、朱敏、唐铎等中国人支援盟军作战的故事。

  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伟大抗战精神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仅是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精神基础,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基础。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要从伟大抗战精神中获得启迪,“做和平理念的倡导者、和平发展的行动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 ***

  北京西南,卢沟桥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5098张黑白照片拼成巨型影像墙,展现出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气壮山河的抗战历程。随着光影变化,火炬图案在影像墙上点亮。熊熊火焰,仿佛从不屈脊梁和滚烫热血中升腾而起的强大精神力量。

  5098个日夜,14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赢得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锻造了从九原板荡、百载陆沉走向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拐点。

  回望来路,一簇在民族危亡之际燃起的精神之火,灼穿沉沉暗夜,点燃胜利曙光。

  眺望前路,唯有赓续激扬伟大精神,才能闯关夺隘,托举新的历史伟业——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本报记者林小溪、徐杭燕参与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