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0 19:15:30 来源: 看看新闻网网
在传统认知里,遗嘱总是与白发苍苍相连,与生命尾声相伴。而如今,一些年轻人以前所未有的冷静与清醒,提前推开那扇曾经讳莫如深的大门。他们不再将遗嘱视为死亡的阴森预兆,而是化作一种对生命主动规划的智慧,一场与未来的理性对话。
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4年)显示,30岁以下登记立遗嘱的人数7年间翻了12倍,其中最小的17岁。不同于房车、存款等传统资产,虚拟财产、宠物信托、保险杠杆等成为年轻人遗嘱的“新套餐”,甚至有00后把“将骨灰压制成0.3克拉蓝色钻石,交由闺蜜保管”写入遗嘱。
当年轻人开始生前规划身后事,当立遗嘱开始从“老年人才做的事”变成Z世代的成人礼,当遗嘱内容逐渐从“分家产”升级为“分身份、分情感、分数字足迹”……这一看似突兀的变化背后,实则是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迁、观念革新和现实考量。而在这场新型的“生命教育”和“自我认知”里,年轻人又将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不是消极悲观,
而是理性负责的体现”
24岁的小何来自深圳一个独生家庭,目前还在读研。前不久,家境优渥、学业有成、前途大好的他,做了一件让周围人匪夷所思的事——立遗嘱。
早先在外求学时,同学遭遇的家庭变故让小何意识到“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来”并非空洞的警句。萌生订立遗嘱的想法后,从梳理遗嘱内容、查询机构资质、确认法律流程、征求父母意见,到最终付诸行动,小何前后花了大半年时间。
为了给父母留一份保障,延续公益爱心,他计划将名下银行卡留给父母,其中部分资金用于红十字会等公益机构,并明确后续自己的遗体将用于器官捐献救助他人,剩余部分供医学研究。“终于办了件自己想办的事!这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悲观预设,而是在‘提前把不确定的事变确定’,是成熟的表现。”小何说。
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遗嘱库项目办主任陈凯看来,这代年轻人成长于一个高速变化而又充满变数的时代,深切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在这种集体体验的催化下,立遗嘱从被动的法律程序,转变为对生活掌控感的主动争取——既然无法预测生命长度,便用心决定生命落幕时的姿态。
正因如此,30岁的邵先生和小他4岁的妻子徐女士领取结婚证刚10天,就决定订立遗嘱:婚后财产将相互继承,而邵先生的部分在后续将由现任丈母娘继承。
两人均为再婚,邵先生与前妻育有一女,已一次性付清抚养费。邵先生表示,父母经济条件较好,无养老压力,而丈母娘独自抚养妻子很不容易。为了避免前一段婚姻可能带来的财产纠纷,“不给爱的人留烂摊子”——这是他能为妻子做的“最浪漫的事”。
“立遗嘱不是什么晦气的事,把责任落到实处,更像是给婚姻上了份保险。好的婚姻不只是‘我爱你’,更是‘我为你想好了所有可能的退路’。”邵先生说。
“新型生命教育,
思考为什么而活”
在电影《遗愿清单》里,两个癌症老人结伴实现遗愿:跳伞、赛车、去埃及看金字塔、去草原看狮群……这两人一个是富商,一个是汽车修理工,一生郁结,直到生命终结前的这趟旅程,才各自和解。有影评写道:“电影虽然小众,但经典台词‘人生最后一年活得比之前都精彩’却发人深省:人究竟为何而活?与死亡四目相对后,或许能找到答案。”
28岁的黄女士没看过这部电影,但订立遗嘱的过程,让她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守护真正爱自己的人。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奶奶凌晨煮早饭的背影、爷爷冬天把她手揣进棉袄兜里的温暖、老两口省吃俭用供她上学……这一幕幕经常会在她脑海中放电影般地闪过。如今,她事业顺利、羽翼渐丰,只想提前做好规划,为年迈的亲人安享晚年做足保障。
“立遗嘱不是结束,是给这份守护的心意加了个保险。这段时间,我一点点想清楚了。拼尽全力生活,不只是为了自己过得好,也是为了能护着那些护过我的人。”这位95后姑娘说。
陈凯表示,对年轻人而言,立遗嘱更像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许多立遗嘱的年轻人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或拥有伴侣、宠物。他们担心的是“如果突然不在了,爱的人和事会怎样”。在梳理资产、思考分配的过程中,他们不得不直面这些平时无暇思考的终极问题。这种“向死而生”的思考,赋予当下生活更明晰的方向感和意义感。
“什么是你最珍视的?”“你想为什么人留下怎样的纪念?”“你希望以怎样的方式被记住?”……
这是去年中元节,中华遗嘱库与微信公众号“新世相”等合作,面向所有人尤其是深耕互联网的年轻人,发起的“AI共写遗嘱计划”。参与者回答完上述问题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条遗嘱。陈凯说,不少网友留言称,真切地思考死亡反而倒逼自己更好地生活,明白了什么是“终点”方能知道该如何珍惜和过好“过程”。
再次翻阅这条点击量10万+的原创评论区,不难发现里面流淌的温情。内蒙古网友“璀璨真诚咕噜狼”写道:“回答完以后,我发现我还有很多没有实现的愿望,我决定重新出发。”安徽网友“沐光”说:“你会在这场对话中意识到,我们短暂、平凡又充满危机的一生是可贵的。”广东网友“Ally”说:“写遗嘱已经是我近年每年生日要做的事,向死而生、珍惜生命,希望大家都尽力活着,少留遗憾”……
“以前总觉得‘以后的事以后说’,现在把该安排的都安排好了,反而能更专心地读书、陪爸妈。这不是‘悲观预设’,而是让我的生命在另一种意义上‘接着走’,反而更踏实。”小何说。邵先生也有同感:“正式签完字后,我感觉像一块悬着的石头落了地,以后能专心跟她好好过。”
社会发展和法律服务“双催化”
立遗嘱人群年轻化已成趋势。究其原因,陈凯认为,快速深刻的社会变革和触手可及的法律服务起到了“催化”作用。
一方面,随着晚婚、不婚、丁克、独居人口比例上升,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这些年轻人的资产分配不同于传统家庭模式,如果想将财产留给朋友或慈善机构,更需要通过遗嘱来明确意愿,避免按法定继承可能带来的冲突。
另一方面,线上遗嘱库、遗嘱咨询服务的出现让法律服务更加便捷,立遗嘱的门槛和成本随之降低,过程不再繁琐、昂贵和面对面,更容易被年轻人接触和接受。
陈凯认为,年轻人立遗嘱并不是一个需要担忧的社会异象,恰恰相反,从对死亡“避而不谈”到“坦然面对”,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信号,对生命价值和优先级的终极思考,有助于人们更清晰地活在当下。
随着支付宝账号、微信账号、虚拟货币、游戏账号、QQ号等遗嘱财产多元化、个性化,社会上难免出现“儿戏”“博眼球”“没事找事”等质疑声音。对此,邵先生表示,自己有个做电竞的朋友,他账号里的装备、段位,是熬了无数个通宵打出来的,比他钱包里的现金还宝贝。“对我们年轻人来说,财产早已不是只有房子、存款了,只要是自己用心攒下的,就该提前安排好。”他说。
当代青年遗嘱的内容,折射出他们独特的价值追求。数字遗产的安排成为标准配置,虚拟与现实的财产获得同等重视;宠物抚养权的郑重托付,映照出情感联结的重新定义;器官捐献的明确意愿,传递着利他主义的精神光芒;甚至还有人为挚爱之人留下“视频遗嘱”,用动态影像诉说静态文字无法承载的深情。
“这些细节共同勾勒出一代人的精神图谱:他们重视情感联结胜过物质积累,追求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陈凯说,这份对爱与责任的现代诠释,让遗嘱超越了简单的法律文书属性,成为一代人写给生命的情书——既是对人生无常的坦然接纳,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烈拥抱。
半月谈记者:谢建雯
(来源: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