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噎神器”能否代替海姆立克急救法?👽

发布时间:2025-10-22 16:59:46 来源: 新华社

  

  热门款销量超7万件!“急救视频”引发网友争论

  “防噎神器”能否代替海姆立克急救法?

  孩子吃饭时不小心噎到了,关键时刻拿出“海姆立克急救仪”,按一下按钮,就能将异物吸出,整个过程也就几秒钟……不少家长看了这样的短视频后“种草”了同款神器。

  此类“防噎神器”真能代替海姆立克急救法吗?10月21日,记者在电商平台上发现多款“急救仪”正在售卖,热门款销量甚至超过7万件。部分家长抱着“以防万一”的心态下单,也有人使用后觉得它是“智商税”。记者调查发现,有些商家打着“医院同款”“三甲医研”的旗号宣传,产品却没有获得医疗器械相关认证。

  “救命神器”还是“智商税”? 海姆立克急救仪引争议

  “咳咳咳咳……”监控画面里,一家人正围坐着吃饭,一个四五岁的孩子突然被噎住,咳个不停。很快,孩子的脸就憋得通红。孩子爸爸立刻起身,想做海姆立克急救,可一慌神,动作要领全忘了。这时妈妈突然想起家里有海姆立克急救仪,赶紧找出来,把面罩罩住孩子的口鼻,按下按钮,一块碎骨头就被吸了出来,全程只用了几秒钟……

  “一直担心孩子吃饭不老实会噎着,没想到今天真遇上了……”最近,短视频平台上总能刷到类似的视频,孩子吃东西噎住,最后靠“海姆立克急救仪”化险为夷。视频结尾不忘展示一下该款“神器”的详细使用方法,有些还直接挂出了产品购买链接。

  有网友质疑:“这东西真的有用吗?”更多留言表示,“演的,上两个视频刚刷到,也是这家人,也卡住了……怎么就你家的孩子天天被卡?”“没有海姆立克有效,建议下架,不要害人!海姆立克是利用肺部剩余空气进行强压压出来的,靠这仪器根本不可能有这个力道,刷了几个视频都是你家小孩被卡住。”

  除了这类“剧本演绎”,记者发现还有不少博主发布了急救仪的测评视频。为了证明效果,有的博主吞下花生、珠子、硬币等异物,再用海姆立克急救仪吸出,还有博主把仪器的面罩吸在电脑主机上,强大吸力甚至能将主机拽离桌面。

  记者还注意到在多条测评视频的留言区,出现了一模一样的评论:“产品质量很好,和在医院看见的一样,操作起来也很简单,一拉就可以了,吸力很强劲,家里有老人和孩子,买一个安心。”

  热门款销量超7万件 不少产品却无相关认证

  除了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上也热销着多款“防噎神器”,产品名称各异,如“海姆立克急救仪”“海姆立克防噎仪”“咽喉部负压急救吸引器”等,产品外形大多类似“气筒”,由气囊面罩、气泵、安全阀等部件组成。部分商家还打出“医院同款”“三甲医研”等宣传字样,产品售价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有些热门款销量超7万件。

  记者随机进入一家店铺,其产品页面写着:该急救仪能将压力稳定控制在33KPA左右,原理是通过在上气道形成瞬时负向气流,将阻塞气道的异物吸出;全程无需按压胸腹部,可避免脏器损伤风险;紧急时刻,被噎者无需他人协助,自己就能操作。

  用户评价呈现两极化,有买家表示“很有用”:“前几天邻居家孩子来玩,吃着糖果跑,然后糖果卡在嗓子里,幸亏有这个防噎仪”;也有买家称这是“智商税”:“我老公姐姐家的孩子用了,卡了个瓜子壳,根本吸不出来。”

  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咨询该产品是否有效?客服回应称,“这款防噎仪是专门用于急救的,能在30秒内快速吸出气道异物,比传统海姆立克手法更安全快捷,产品通过德国医研级品质认证。”记者追问该产品是否有医疗器械相关认证,客服回复:“不是器械类,是日常用品”。

  根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第二次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界定结果汇总》,“防窒息急救器”建议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但记者发现只有少部分商家在详情页晒出了医疗器械注册证,并表明产品已通过二类医疗器械认证。

  专家建议:

  学习传统急救手法 谨慎购买此类产品

  记者发现,不少商家贴出“温馨提示”:“突发情况下,因环境及个体差异,本装置无法确保100%急救成功率。操作正确情况下,若连续3次仍无法将气道异物排出,建议暂停使用本装置并采用其他急救方式,使用本装置时建议同步拨打120,可结合海姆立克法、背部拍打等方式共同协助异物排出。”

  根据美国急救协会的窒息处理协议,不建议常规使用基于抽吸原理的负压防噎装置。相比之下,海姆立克急救法等传统急救手段不仅成功率高,且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能立即实施。只有当标准急救措施无法处理噎食或气道异物梗阻,或因特殊情况无法实施时,才考虑使用防噎装置辅助缓解气道阻塞,并且使用防噎仪前必须接受专业培训。

  “我们医院目前没有使用网上流传的这类急救仪,临床主要还是通过专业的气管插管,配合有创呼吸机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江苏省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中医师黄洋告诉记者,从这类急救仪的产品介绍来看,其核心原理是通过负压,将患者气管内的异物抽吸出来。要实现这一效果,必须完全封闭患者的口鼻,不能出现漏气的情况;还需要产生足够强度的负压,才能成功将气道内的异物吸出。“这类操作对器械以及施救者都有着较高要求。如果操作不当,不仅吸不出异物,还会拖延宝贵的急救时间。”

  他提到,这类急救仪在医院临床场景中,医护人员接触较少。因此,该仪器的具体操作规范,以及使用后可能对患者脏器、局部组织造成的损伤,目前都尚不明确。“建议大家学习传统的急救手法,谨慎购买此类产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