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9 19:31:29 来源: 盖饭娱乐
追忆起86年前,30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从东南亚出发奔赴滇缅公路参与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新加坡南洋学会原会长许振义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特别提起一份日本战时档案资料。
1942年2月9日,在一份日本国家机密文件中,时任日本首相东条英机给危急时刻回中国支援抗战的南侨机工扣上了“祸根”的帽子。6天后,当驻新加坡英军向日军投降、新加坡沦陷后,入城日军以“肃清”“检证”为由对亲英、反日的华人华侨进行了长达一周的大屠杀。
在许振义看来,这份由新加坡收藏家林少彬发掘而来的历史资料,是南洋华侨为抗战所作杰出贡献的一个生动写照。2023年,随着许振义参与编辑的《从征募到复员——南侨机工回国抗战史》一书出版,更多人了解到了9批南侨机工背后“有血有肉的真人真事”。
“南侨机工”全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1939年,正当中国半壁江山沦陷,沿海港口又被日军封锁,弹药、药品等战略物资无法进入国内,滇缅公路成为战时中国西南大后方唯一国际通道,却面临司机与机修人员短缺的困境。
危急关头,在华侨领袖、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的号召下,共有9批、3200多人从新加坡出发,沿滇缅公路执行任务,保障战略物资运输,以血汗和生命为亚洲重获和平作出重大贡献。许振义特别提到,南侨机工虽以“南侨”为名,但其中近百人并非华侨,而是印度人、马来人等南洋人士。这表明,维护和平、抵抗侵略是公义之举,即便他们并非华人,也依然愿意为中国而战。
当时,服务团中的许多华侨青年都是第一次回到祖国,他们遭遇了难以想象的实际困难和挑战。据许振义介绍,除了要在战场上直面敌人的枪炮之外,云南山区的自然条件、陌生的社会民情也给南侨机工带来了巨大的难题,但“报国的激情冲淡了他们所受到的文化冲击”。1942年5月5日,为阻击日军沿滇缅公路入侵西南大后方,中国守军在日军侵犯至怒江西岸之际毅然炸断惠通桥,滇缅公路随之中断,南侨机工的车队被迫解散。
战后有统计数据显示,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的机工中,有三分之一在执行任务中牺牲,三分之一留在当地,仅有三分之一最终得以返回东南亚与亲人团聚。“不仅机工群体为抗战付出惨重代价,其家庭亦在背后作出了巨大牺牲。”许振义说,每年2月15日是新加坡“全面防卫日”,旨在纪念1942年日军占领新加坡期间遇难的平民,学校会开展断电演习等活动,强化年轻一代对和平与国防安全重要性的认知。
许振义表示,重温历史的现实意义是为了汲取教训、居安思危,同时要认识到,侵略者会以“东亚共荣”等各类借口来掩盖自身的野心,企图以妥协或绥靖换取和平,只会招致进一步的沦陷与苦难。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记者 陈小茹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29日 0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