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入更心入的“调研”之变(在现场·作风建设新成效)🧂

发布时间:2025-08-18 05:27:16 来源: 新华社

  

  改进调查研究是中央八项规定的一项重要要求,调查研究怎么做,关系作风建设,涉及民生关切。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地各部门改进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本报记者深入一线,看调查研究如何身入更心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在实践中研究问题

  河北保定阜平县阜平镇高阜口村的苹果林间,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周宗山正在忙碌着。

  自2021年起,周宗山一直在对阜平的林果产业进行技术指导帮扶。在他看来,调研就要到田间地头去。

  为何有这样的心得?

  “走进林地里能看到细节,更能发现表象下的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办法。”周宗山说。

  阜平县曾是深度贫困地区。为了脱贫致富,当地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产业,引进成熟的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

  “按说在第三年苹果就能进入丰产期。可这里的果树长势羸弱,迟迟不见效益。不少专家看完都说是因为土地贫瘠,亩产2000斤是‘天花板’。”初到阜平,周宗山就遇到了村干部的求助。

  “技术模式没问题,为什么到了阜平就水土不服?”带着疑问,周宗山深入田间地头调研。

  自此,果园里多了周宗山的身影:春季,同果农一同浇水,方式是滴灌;夏季,果树生长关键期,恰逢当地干旱,每每会看见叶子都打了蔫;秋季,跟着果农去施农家肥,发现不少人因为前期投入大、资金紧,往往“能省则省”……

  几轮调研下来,周宗山心里有了谱:“果树长势不佳,原因不只在技术,还有观念。”

  “滴灌适合小树。在阜平这种沙性土壤上,对于根系发达的大树而言,滴灌的水还没来得及横向渗透就漏下去了,看似浇了水,实则难浇透。”周宗山说。他还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当地村民思路与现代果业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之间存在矛盾,“果业是个见效慢的产业,前两年往往只有投入。很多地方熬到第三年,看不到回报就不敢再投入了,失去了发展良机。”

  找到病根,周宗山开始了一场试验。

  观念上,周宗山反复向干部群众阐述,找准路子后要敢于投入、追求高产出;行动上,周宗山多方奔走,引来资金,扩充水源,完善管网,改良土壤。

  前段时间,试验出了结果:改造后的果园喜获丰收,亩产稳定在5000斤。

  “调研就得多下功夫,观察时间足够长、样本足够多,在实践中研究问题才能找到解决困难的好办法。”周宗山说。

  在体验中总结经验

  江苏苏州,狮子林前。

  双手紧握车把,身子上下起伏,许哲文顶着骄阳蹬着三轮车,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滑落。许哲文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现在是苏州沧浪街道经济发展服务处的一名干部。在他看来,人力三轮车是姑苏城旅游业的一个特色,只不过,他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干起这个。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苏州推出‘换位跑一次’调研机制,我选择体验人力三轮车夫的工作。”许哲文说。

  3个月调研,有什么收获?

  “怎么让人力三轮车的老业态更好地发展?亲身体验后才有发言权。”许哲文坦言,体验这份工作之前,他对人力三轮车的认识只停留在主观印象与书面材料中,“调研下来才发现,人力三轮车可以在展示姑苏文化方面发挥更多作用。”

  说话间,一位游客走来:“师傅,苏州博物馆走不走?”

  “走!”许哲文帮客人把包放好,随即出发。

  “姑娘,你为啥选择坐人力三轮车?”许哲文问。

  “古城里路窄,人力三轮车去哪都比较便捷。而且我还想听一听师傅们对苏州历史文化的讲解,能帮忙拍拍照那就更好了!”游客答道。

  “人力三轮车虽能为游客提供便利,但文化内涵挖掘不足。”许哲文一边蹬车,一边思考。

  送完客人,等人的间隙,几位人力三轮车师傅同许哲文聊了起来。

  “小许,淡季时我们生意不好做,你能不能帮忙想想办法?”57岁的人力车夫胡全水说。

  “大爷,如果让您兼职讲解,每一单能多挣点钱,您愿不愿意?”许哲文提出建议。

  “当然愿意啊。”胡全水有时也会给客人说一些景点故事,但并不“专业”,“能给我们培训一下会更好。”

  记下意见建议,许哲文琢磨,如果在人力三轮车生意淡季增加讲解服务,让车夫兼职导游和摄影师,不仅游客体验会更好,师傅们也可以增加收入。

  3个月调研下来,许哲文收获满满——

  “车夫们的收入依靠一蹬一踏的力气,要做好车夫群体服务工作。”

  “人力三轮车不仅可以作为交通载具,也可以是文化载体,需要在车辆设计、旅游讲解、拍照服务方面发力。”

  “车夫可以是‘文化大使’,吸引更多人来讲好苏州故事。”

  …………

  “在群众身边调研,听到的都是干货。”许哲文说,“得益于‘换位跑一次’调研机制,我撰写的调研报告会报至主管单位,为推动传统行业升级和古城治理提供了参考。”

  在共情中解决困难

  雨后,福建龙岩新罗区的大山林木葱郁。担任岩山镇党委书记不到一年的罗坤又一次钻进这片绿色中。他盘算着:“这是第十四次来,这次一定要解决两个村的纠纷。”

  岩山镇玉宝村与铁山镇火德坑村紧挨着,交界处的2400亩山林怎么划分,两村争执了很久。

  今年玉宝村筹划着建新公路,被火德坑村拦了下来:“玉宝村要先同意划界方案,才能修路。”

  发展不等人。为此,罗坤花了大半年时间调研,主要在做玉宝村的工作。“之前镇里出台了划界方案,但玉宝村不同意。我想,得弄清楚大家的想法,一次调研解决不了,就多来几次,直到解决为止。”罗坤说。

  在玉宝村村口,年过六旬的村委会主任董学文刚从林地回来,看见罗坤说:“罗书记,辛苦你又来一趟,上次你们划的界,我觉得还是不合适。”

  半年前,董学文一句“山林不能让,让了林子,子孙就没后路”的话,让村里200多口人都没了接话茬的勇气。在罗坤看来,老董是这道难题的“题眼”。

  罗坤拉上董学文:“走,咱去村部聊聊!”

  来的次数多了,罗坤对村里每个人的想法都熟悉了:前面多次调研,大家提得最多的,就是觉得测绘不准确。这十来次的调研,内容包括了罗坤等人数次的测绘成果。“用脚走、用皮尺量,难免会有误差。”罗坤说。

  这次调研,罗坤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今年5月,新罗区自然资源部门使用无人机测绘,新的测绘图更精确了,让罗坤有了底气。

  “这里测绘图已经标注清楚了,明明白白,哪边都不会吃亏。”罗坤掰着手指头和大家算长远账,“现在林地范围可以厘清了,确权后道路便能通,以后每年接待游客保守估计能到10万人次,村集体就能大大增加收入……话再说回来,不看长远争眼前,损害的是家风、乡风,这不是为儿孙谋后路,而是断了发展路。”

  说到这儿,董学文和村民们被触动了:“自然资源部门给的数据能信,大家的调研结果不会骗人。”问题终于看到了解决的曙光。

  7月底,两村纠纷彻底解决。罗坤第十五次来到玉宝村,看着眼前的道路破土动工,罗坤感触良多:“老话说‘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经过这么多次调研,群众对发展的渴望,我能感同身受,这就是我干劲的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