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演员是个危险的行当,如履薄冰🤘

发布时间:2025-10-22 12:29:33 来源: 顶端新闻

  

  中新网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 张曦) 火柴“噗”的一声熄灭,抗联战士鲁长山的身影一头栽进战友怀里。

  血,早已浸透他的胸膛。

  没有台词,生命在一瞬间戛然而止。

  当片场导演喊出“过”的那一刻,寂静被热烈的掌声打破——这是全剧台词最少的一幕,却是最催泪的一幕,更是胡军回想起来仍心潮澎湃的一幕。

  图片来源:《归队》截图

  这场戏原本有很多口号式的台词,但被胡军极力反对。

  “真正的牺牲是非常突然的,一瞬间人说没就没了,哪有那么多豪言壮语?真实的牺牲,就是这么猝不及防,这才是对历史、对英雄最真诚的还原。”

  “我都不信,观众怎么信?”

  时间转回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残酷的环境中,坚持抗日游击战争。

  《归队》讲述就是这段长达十四年的峥嵘往事。

  拍戏多年,胡军最忌讳的就是“符号化”。“好人永远是好人,坏人永远是坏人——那我可太接受不了,人性多复杂啊!”

  拿到《归队》剧本后,胡军第一时间被“老山东”鲁长山身上那股野生气质吸引,既有犹豫、恐惧和挣扎,也有圆滑、机敏和江湖气。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些‘不完美’才让他像个真人,而不是一个贴在墙上的英雄画像。”

  为贴近饱经风霜、物资匮乏的鲁长山,胡军刻意减重37斤,蓄起胡子、涂黄牙齿,尽管不少观众都没认出来是他,但胡军自己却非常满意,“这是演员最基本的素养。”

  胡军为演“老山东”刻意减重37斤 图片来源:《归队》海报

  剧里,鲁长山倒在了胜利的黎明之前,这场牺牲的重头戏,最初剧本里有不少台词,但胡军持反对意见。

  因为进组前,他就查阅了很多资料,也听了很多先烈后辈的口述。“真正的牺牲是非常突然的,一瞬间人说没就没了,没有宣言,也没有交代,哪有那么多豪言壮语?你昨天还在跟他聊天,今天人就没了,这才是最真实的,也是对历史、对英雄最真诚的还原。”

  这场台词很少的戏,拍了整整一夜。“老山东”鲁长山坐在树下无声地流尽了鲜血,却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更多人对光明的渴望。

  全剧组的掌声让胡军格外满足,在他看来,演戏的核心从来不是“演”,而是“信”——如果演员自己都不相信角色的处境,更没法让观众共情。

  “演员是个危险的行当,如履薄冰”

  胡军对角色的较真,藏在每一个细节里。

  出道三十多年,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天龙八部》里义薄云天的萧峰、《大汉风之霸王别姬》里悲壮豪迈的项羽、《长空之王》里严谨专业的张挺、《长津湖》里沉稳果敢的雷公……

  有网友调侃,“留给胡军的硬汉角色已经不多了”。

  胡军乐见这样的评价,“太好了!说明观众通过一部部作品认可了我,这对演员来说是最好的事。”

  虽是观众口中的“硬汉专业户”,但胡军演的每一个“硬汉”都各有棱角:萧峰的“硬”是江湖大义,项羽的“硬”是霸王风骨,雷公的“硬”是军人担当,鲁长山的“硬”则是大义凛然。

  胡军演的每一个硬汉都有着不同的棱角 图为胡军在《长津湖》里饰演志愿军战士

  他始终拒绝重复,“我希望每个角色都有不可替代性,观众提起这个人物,会觉得‘只有他演才对’”。

  这份坚持背后,是他对演员行业的清醒认知,“这是个危险的行当,如履薄冰。”

  对每一个角色,他都会反复琢磨如何更贴近真实。拍《归队》时,为了避免“家与国”的表达沦为口号,他跟导演提议设计了一段生活戏:“让鲁长山的媳妇问他‘你老说国家,国家有咱家炕头、院子重要吗?’农民不懂大道理,但他知道炕头是家、院子是家,当有人要挖祖坟、毁家园时,他才明白‘国家’不是空话——这样的表达不生硬,观众能懂,也能记住。”

  “什么是好演员?好演员存在于好作品里,而好作品是整个剧组一起拼出来的。但演员一辈子不可能只靠一部作品立足,下一部演砸了怎么办?”

  胡军总这样提醒自己,从不因过往的成绩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别啥活都接,千万别觉得自己了不得,一旦飘了、迷失了,就真的完了。观众往往记住的是演员最差的一面,演砸一次可能被放大很久,可好的表现,反而容易被淡忘。”

  “人在做,孩儿在看”

  《归队》路演时,胡军特意带着儿子康康现场观影。康康一边看一边落泪,看完后给胡军一个大大的赞,“老爹,你演得真好。”

  这一幕让胡军格外触动。十年前,他带着年幼的康康参加综艺《爸爸去哪儿》,让大众认识了这个内敛懂事的男孩;十年后,康康长成了有自己想法的少年,而胡军的教育理念始终没变——“人在做,孩儿在看”。

  胡军相信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 图片来源:胡军微博

  “我从没想过要给康康‘树立榜样’,也不会搞什么‘军事化教育’,就是带他去片场看看我怎么工作,让他知道‘做任何事都要认真’。至于他能感受到什么,那是他自己的事。”

  胡军从不干预儿子的选择,“孩子有自己的命运,我们做父母的,不过是在他遇到坎儿时提醒一句,别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17岁的康康,没有同龄人的叛逆,也从未想过进演艺圈,反而非常痴迷历史与军事,甚至跟胡军聊起战争史时,还能说出许多专业细节。

  “他挺有意思,选学校选专业,有些东西我们听着都云山雾罩的。”胡军谈起儿子满满的骄傲,“他有报效国家的愿望,我们觉得特别好。我跟他妈妈都不会干预他的任何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