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08 18:30:06 来源: 证券之星
中新社上海11月8日电 题:进博“入海口”里的“利”与“义”
中新社记者 缪璐
“欢迎大家试吃。”“可以多吃点。”……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亚非产品专区,贝宁商人杜长苹(Salim Dassari)正用一口流利的中文,热情招呼着往来客商。在进博会开展的前两天,杜长苹就已斩获了十余份订单,这让他充满干劲。
尽管已是第三次参与进博会,杜长苹仍将今年视作一次“独特的体验”。“这个专区提供‘零关税’的定制化服务,这让我们能展示更多品类的商品,也意味着更多机遇。”
杜长苹口中的“定制化服务”,是本届进博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原有的免费展位支持基础上,首次为最不发达国家产品打造专属展区,推动包括53个非洲建交国在内的最不发达国家企业,用足用好“零关税”待遇,更好地分享中国市场的开放机遇。
这意味着,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暗流涌动的当下,进博会这个充满商机的“利益场”,正以实际行动书写“与天下同利”的“真道义”。
“这是一项义利兼顾的政策。”杜长苹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当你在谈论国际业务时,每个国家都是其中的一部分,无论是非洲、拉丁美洲还是欧洲,每个地方都需要彼此的产品。不管产品多么小和普通,都可以为他国带来价值。能进入全球市场、参与国际贸易,对我们意义重大。进博会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杜长苹说。
“开放贸易不仅是机遇,更是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卢旺达发展委员会首席投资官米歇尔·乌穆伦吉认为,非洲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可预测且公平的贸易体系,对全球南方国家而言,开放贸易能帮助社会从经济危机、气候问题或地缘冲突等困境中恢复过来。
几步之外的也门展位,也在书写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新故事。两位身着当地传统服饰的蜂蜜商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进博会。展位旁的电视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其家乡的采蜜影像,而更直接的“名片”,是他们递出的一勺勺金黄蜂蜜。
尽管语言不通,但甜蜜的滋味自成共通的话题,热烈的市场回响让这两位进博“新手”惊喜不已。奥萨马·穆罕默德·阿卜杜拉·阿尔萨夫希(Osamah Mohammed Abdullah Alsawmhi)用不太熟练的英文告诉中新社记者:“前来咨询的客人很多,他们都说我们的蜂蜜非常纯正。”
旺盛的现场购买意愿甚至让他们有些措手不及,由于初次参展经验不足,他们并未备足货源。然而,遗憾很快转化为未来的商机,“我们已经加上了许多意向客户的联系方式,”阿尔萨夫希说。
一位中国客商在得知他们备货不足的情况下,试吃时不断示意他们“少舀一点,留给更多的客人品尝”,这个体贴的细节让离乡万里的也门展商深受感动。令他们信心倍增的是,除中国客户外,还有来自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的客户前来咨询。“这让我们相信,也门蜂蜜在世界市场上充满潜力,”阿尔萨夫希说,“我们排除万难来到这里,一切都很值得。”(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