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轴承“转”动大市场 县城产业历经“蝶变”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2025-08-19 17:26:48 来源: 九派新闻

  

  轴承被誉为工业的“关节”,是机械设备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大到高铁、风电,小到家电、手表,都有它的身影。

  小小轴承

  让世界“转”起来

  很多人不知道,在山东省聊城市的一座小县城,这里不仅是中国数一数二的轴承生产基地,还是中国最大的轴承交易市场。在这里,每年轴承产业营收达500多亿元,占全国市场的十分之一。“轴”转五洲,“承”运四海,关于轴承的故事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早上6点,在临清市烟店镇,当第一缕阳光刺破薄雾,一场不同寻常的“农村大集”已然人声鼎沸。千余摊位沿街铺陈,叫卖声此起彼伏。但这里不闻鸡鸭鱼肉的市井气息,也不见文玩古董的岁月沉淀,空气中弥漫的是机油与金属的硬核味道。这里交易的是驱动现代工业运转的精密“关节”——轴承。

  烟店轴承大集已风雨无阻24载。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步入烟店镇区,目之所及,铺天盖地的轴承广告牌如钢铁丛林般耸立,7000多种型号轴承在此汇聚,实现了全品类、全尺寸的“轴承宇宙”覆盖。

  临清市烟店镇党委书记 林玉恒:这个产业是由贸易到制造,开始的制造是由复制、维修、翻新起步的。首先经历了打假这样一个阵痛。

  “打假风波”让不少企业难以存活,然而这恰恰给了临清第一次凤凰涅槃的机会。2014年,国家提出“促中国产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临清市乘势而上,在现有基础上迅速调整轴承产业结构,打造自有品牌。在烟店、潘庄、唐园三镇长约8公里、宽约5公里的区域内,设置轴承产业聚集区。

三镇各司其职:

  ● 烟店镇主打轴承产业制造

  ● 潘庄镇聚焦轴承仓储物流

  ● 唐园镇着眼轴承零部件加工

  一套精密轴承需经历的锻造、车、磨、热处理等20余道工序,都能在这三个乡镇找到相应企业生产加工,这在全国独一无二。

  福建人蔡梅贵20年前就来到了临清,主要从事轴承贸易。一开始他认为,相比于制造型企业,做贸易风险要小一些。但随着临清轴承产业的规范化运行,蔡梅贵也大刀阔斧进军了制造业,把厂子安在了主打生产加工的烟店镇。他主营的非对称调心滚子轴承成为山东省轴承行业的“单项冠军”,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与一般对称轴承不同,这种非对称的设计能让水泥罐车、矿机等大型机械在恶劣条件下流畅运行,且终身不用更换轴承配件。

  山东省宇捷轴承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蔡梅贵:它把有限空间集中到一边去了,使用当中有10到12度的倾角,直接超越德国的轴承。国内一直在用,出口欧美比较多。

  在环保压力下

  谋求高质量发展之路

  合理的产业布局让临清彻底摆脱了“贴牌加工”的历史,三乡镇各有侧重、避免内卷式的生产模式也催生了5000多家轴承相关企业,个体从业者达到10000多户,20万人从事轴承的加工、生产、销售。蓬勃发展的轴承产业接下来却面临着一个更大的问题。

  2018年,国家出台“打赢蓝天保卫战”计划,修订完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这对于临清的不少轴承企业来说,面临着“治污要赔”“不治要停”的难题。

  李凤龙的小厂就是被关停的314家企业中的一个。当时他刚把自己的轴承小作坊从村里搬到镇上,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却被浇了一头冷水。

  山东泰扬精密轴承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凤龙:停了三四个月,挺煎熬的,因为当时的库存也不是特别多,可以销售一部分库存,但是大批的客户定制产品因为停工交付不了。

  眼看着企业停工,临清又一次站在了产业转型的十字路口。痛定思痛,当地立即成立由市委牵头,工信、科技、商务等部门和乡镇政府组成的轴承产业链专班,一口气投资建设7个轴承园区,建设标准化厂房,统一办理环评手续,引导小微企业向园区聚集。

  临清市委副书记、市长 周超:通过给它配套污水处理厂、固废处理,解决它的生产环保问题。这些小的企业入园以后,人工成本以及用电、用水成本都降低了,实际上提高了它的产业竞争力。

  数字融合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招”,也正是借助环保促转型的这一契机,临清市三步并作两步,让企业进园区的同一时间,直接开启轴承的数字变革创新,所有企业统一上云。在这个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企业可以向上统一找精品钢货源、向下依托同一个品牌统一打市场,一年交易额达3亿多元。

  目前,临清市5000多家轴承企业中,规上企业达1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7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4家,专精特新发展已成为轴承企业的新潮流。

  山东博特轴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牟景瑞:我们家主要生产的产品是薄壁特种轴承,主要应用领域是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市场份额能占到我们整体的20%左右。

  紧抓“一带一路”机遇

  临清轴承插上腾飞翅膀

  以贸带工,以工促贸,是临清市轴承产业发展的独有特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临清扎下阵脚,整个临清的轴承产业也占到了国内市场份额的十分之一。大伙都想着往国际市场去闯一闯,然而在外国客商眼中,临清轴承名不见经传,外贸之路起初并不顺畅。

  华工轴承是临清市最大的轴承生产企业之一,其生产的风力发电轴承年产量达8000套,主要作用于风力发电的扇叶转动轴。早已被国内市场认可的华工,却是苦于打不开国际市场。

  面对困局,临清成立由政府、协会、企业三方参与的轴承进出口贸易促进会,由贸促会嫁接国外客户和本地资源,企业通过贸促会间接出口。

  临清市轴承进出口贸易促进会会长 牛士康:我们在美国、南非、伊朗、迪拜有海外仓,还有目前在建的几个海外仓,可以应对不管是材料或者关税的成本,通过双仓联动的模式降低风险。

  一方面往外走,另一方面就把外国客户请进来。临清市办起了轴承、零配件及专用装备展览会,连续九届展会,吸引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临清洽谈合作。

  临清市工业行业服务中心副主任 王福震:通过举办展会,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媒体的集中宣传报道和外国客商的参观参展,使临清轴承区域品牌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广阔的传播和认可。在会展经济带动下,我们的轴承企业结识了更多的国外客户。

  双管齐下,带来的是临清轴承产业年出口额达到45亿元。然而,距离真正的产业跨越还差最后一关——物流。正所谓好风凭借力,当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万事俱备的临清迎来了腾飞的机会。当地与山东港口集团、济南铁路局等部门合作,成立鲁西国际陆港,开通长江以北地区首条马士基全程提单专列,实现临清和世界任一港口的互联互通。

  临清市青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长青:通过鲁西国际路网班列运输,相对于汽运来说运输成本降低了15%到20%。海关监管操作封关运营之后,我们又为当地的轴承企业提供了更便利的通关条件,实现了一次清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临清市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副局长 张绍山:轴承出口企业只要下单了,从我们临清到目的港全程的运输物流,由我们内陆港提供全程的服务,就是门到门。

  “临清号”东连海上丝绸之路,“鲁疆号”西接欧亚大陆桥,“齐鲁号”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如今,每天18点,一列列装载着轴承的图定班列就会从鲁西国际陆港出发,通江达海,运往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