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者镜头里的北京:翅尖掠动藏着生态变迁“绿”动🐂

发布时间:2025-08-26 05:56:03 来源: 黑龙江东北网

  

  中新网北京8月25日电 (杨双月)“奥森公园的戴胜鸟又在筑巢了,就在那片保留着枯枝落叶的林地——这样的场景,三年前想都不敢想。”北京“山海拾贝”观鸟团领队张润超翻动着观测记录笔记,指尖划过一行行细密的数据。

  最初只是为了推广观鸟兴趣,如今“山海拾贝”观鸟团两个群已汇聚了700余名成员,涵盖从小学生到五六十岁的长者,大家追着鸟的踪迹,跑遍了北京的公园湿地。这些藏在望远镜里的故事,恰是北京生态变迁的生动注脚。

  在张润超的观测地图上,奥森公园被标上了“五星观测点”。“这里的绿地逐年连片,人工修复的湿地成了迁徙鸟类的‘中途驿站’。去年秋天,我们一次性记录到30多只北红尾鸲。”他笑着说,现在带亲子观鸟活动时,孩子们都能轻松认出十几种鸟。

北京“山海拾贝”观鸟团。受访者供图

  这些新的变化,张润超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生态好不好,鸟儿最诚实。”他说,观鸟团不只是记录者,更成了“生态哨兵”。

  “观鸟团队记录的鸟类变化,是北京生态系统提质的直接体现。”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彭强拿出一组数据:截至2024年底,北京森林覆盖率达44.95%,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92.92%,市民放眼望去,视野里四分之一是绿色。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森林覆盖率仅1.3%的‘童山濯濯’,到如今‘林海蔓延’,我们用了70多年。”彭强说,绿色成为首都最鲜明的底色。

  变化不止于“绿起来”。曾经,生态格局的不平衡,是北京“大城市病”的表征之一。彭强介绍,通过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补齐了北京中心城区的生态资源总量短板,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7个百分点,平原区由14.85%提高到31.4%,翻了一番,北京的市域森林覆盖率和平原区森林覆盖率也一举超过了巴黎、伦敦、东京、柏林、纽约、华盛顿特区等国际大都市。

  通过建成大尺度近自然森林为主和生态廊道连通的森林生态网络,北京原本隔离的“生态孤岛”蔓延成片。与此同时,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河流全线贯通,为候鸟铺就“迁徙高速路”。森林、灌丛等六大生态系统为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

  更精细的558处“自然带”,以“留野成带、以带连脉”的创新实践,编织出一张生机勃勃的生物多样性网络,2600余个本杰士堆、7800余个人工鸟巢,成了鸟类家园。

  “奥森的戴胜鸟能定居,正是因为这些小微改造给了它们栖息的底气。”张润超说。

  数据印证着成效,2025年最新发布的《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显示,北京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已记录鸟类527种,占中国鸟类物种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二十国集团(G20)国家首都中排名第二。其中,北京新增8种鸟类,包括在河边发现的栗树鸭、黑海番鸭,以及经专家鉴定的荒漠林莺等。

北京“山海拾贝”观鸟团观测到的星头啄木鸟。受访者供图

  “北京已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五星级驿站’,官厅水库、野鸭湖常能看到成千上万只候鸟停歇,丹顶鹤、黑鹳这些’国宝’更成为常客。颐和园后溪河、翠湖湿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示范区域,已成为苍鹭驻足的城市秘境。”彭强表示,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美好愿景将在京华大地成为现实。

  “从‘三北’防护林锁住风沙,到自然带丰富生物多样性,北京的生态建设已从‘扩绿’转向‘活绿’。”在张润超看来,观鸟者每一次抬起望远镜、每一笔记录,都是这座城市与自然共生的见证。

  夕阳下,张润超的望远镜里,一群北京雨燕掠过天际,就如它们的身影掠过一幅北京的生态答卷——从观鸟者的镜头到城市的蓝图,从个体的发现到全民的守护,这座城市正以更鲜活、更蓬勃的姿态,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