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1 17:09:52 来源: 新华社
大学生当上“掏二代”,潘浩男用镜头记录日常工作,展示清掏技术细节,以实际行动打破职业偏见——
【冲上热搜的劳动者】这位95后缘何辞去“体面工作”去掏粪?
开栏的话
当建筑工人用扛起生活的双手在琴键上弹出动人旋律,当“刮腻子”“拧螺丝”的00后小匠站上世界技能之巅,当外卖小哥在危急时刻纵身一跃感动你我……读屏时代,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因为硬核技能、暖心善举、职业担当或是隐藏才艺走红网络,成为流量主角。
他们的破圈故事,让人看到了平凡劳动者身上的人性之美,展现出“宝藏”劳动者能文能“舞”的多彩侧面,也一次又一次赋予职业和技能新的时代内涵,让我们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即日起,本版推出“冲上热搜的劳动者”栏目,敬请关注。
8月15日下午两点,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日头正烈,潘浩男和同伴钻进闷热的清运车驾驶室。40分钟后,潘浩男跳下车,熟门熟路地掀开绿化带里的井盖。他抹了把汗,冲同伴喊道:“老规矩,速战速决。”吸粪管嗡鸣着沉入井下,很快就清出一片洁净。
不久前,95后小伙潘浩男冲上了热搜。因为子承父业,从事掏粪工作,他被网友称为“掏二代”。
“这份工作说起来简单,有人上厕所的地方就需要我们,有下水管道的地方就需要我们。”曾经羞于提及父母职业的潘浩男,放下“面子焦虑”,毅然走上了父母的“老路”。他用短视频记录下工作的日常,展示掏粪的技术细节和社会价值,用实际行动打破职业偏见,走出属于年轻一代的奋斗之路。
打破“体面标准”子承父业
20多年前,潘浩男的父亲潘峰从安徽老家来到慈溪,当起了掏粪工人。起初,潘峰跟着团队一起干,后来添置了清运车,就自己撑起了这份营生。
小学开始,潘浩男一放暑假就来慈溪帮忙,拎些轻便的工具,给父母搭把手。高中时,同学问起父母的工作,他总是模糊地回答:“做点小工程。”
2022年,干了几年影视编导的潘浩男,提出“跟着父母一起干”,这个想法立刻被家人否决:“你好歹是本科生,得找个体面的班上。掏粪工人收入不错,但说出去毕竟不光鲜。”
架不住家人一遍遍劝说,潘浩男把这个念头暂且压下,按“体面标准”找了份工作。
2023年,经过慎重考虑,潘浩男还是决定辞职,重拾掏粪工具。“别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我去做,就已经超越了90%以上的人。”
从搭把手到正式入行没有那么简单。
潘浩男的工作内容有很多,比如,管道疏通、管道清洗保养、防水补漏,但最经常干的还是清理化粪池、隔油池。
“高温天气干活,身上会特别臭。就算洗干净,味道也会残留一两天。”潘浩男告诉记者,化粪池虽经过沉淀分解,但气味实在不好闻,哪怕戴着口罩,味道也会往鼻子里钻。刚开始,他只能憋着气、硬着头皮干活,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遇到石头比较多的化粪池,吸粪管不能放得太深。潘浩男和同伴需要先用铁耙将石头拨开,再一个人抱着管子吸粪。机器运行时,管子的重量差不多有六七十斤,“往往活儿还没干多少,人就已经满头大汗了”。
这份工作很辛苦,但收入也算可观。潘浩男介绍说,在慈溪,清运一车3立方米容量的粪便,价格在300元左右,通常一天要拉5~10车,他们平均一天能赚千元左右。
从“被嫌弃”到“受欢迎”
现在,潘浩男团队的服务范围已经拓展到周边几个县市。“车子1个小时能开到的地方我们都去。”潘浩男说,工作前,他们会提前确认好位置,看清运车能不能开进去,并且携带棍子和开井盖的钩子。如果道路狭窄,车子开不进去,他们会接长管道,或者从墙下方打孔,塞管子进去。
为了不引起别人的反感,潘浩男会有意避开人群,选择清晨或晚上作业。但偶尔,异样目光和抱怨声还是会时不时地刺痛他。有一次,他们去一个老旧小区休息充电,一个老奶奶指着潘浩男和清运车斥责:“在这里干什么,太臭了!赶紧走!”
“我心里憋着一股气,想让他们改变这种职业偏见。”潘浩男说。
过去,每当清运车装满污物,潘浩男就要专程开车前往粪尿处理中心、污水处理站等场所“卸货”,之后才能返回继续作业。一来一回不仅耗时,还影响工作进度。
现在,潘浩男有了新的做法。他会在路过田地时主动停下,询问村民是否需要这些污物。原本需要处理的粪便在田间地头成了“宝贝”。“从‘被嫌弃’到‘受欢迎’,人们对掏粪工观念的扭转,比省多少事都让人舒心。”潘浩男说。
更令潘浩男感到暖心的是,人们对他多了份实实在在的信赖。
一次台风过境,一通紧急电话从村里打来。公共厕所的化粪池排出口因暴雨堵塞、积水倒灌导致污物外渗,地面一片狼藉。
“这片区域住的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要是不及时处理,他们可能连上厕所的地方都没有。”想到这,潘浩男带着同伴立刻赶赴现场。
抵达后,他们迅速展开作业,处理完堵塞问题后,潘浩男并未立刻离开,而是将被污染的地面彻底清扫干净。从抵达现场到完成抢修、清理,全程用时不到10分钟。
“还好你们来了,不然都不知道怎么办。”村民们的感谢,让潘浩男觉得,“那一刻的成就感,远非金钱可以衡量。”
把掏粪做成高品质服务
“职业不分贵贱,我想让更多人了解这个行业,让大家像尊重时传祥那样,认可这个职业。”空闲之余,潘浩男用短视频记录下真实的工作日常——被污物喷溅的狼狈、客户真诚的感谢以及自己休息时捧着盒饭的憨笑。
这些短视频不仅让潘浩男收获了粉丝,也收获了爱情。
来自安徽的幼儿园教师李雅晴是潘浩男的“老粉”。入行后,潘浩男变胖也变黑了,但一直看他视频的李雅晴,“看着看着就看顺眼了”。
半个月前,潘浩男和李雅晴订了婚。“我一点都不嫌弃,总有人要靠这样的实干过日子。我也跟着他一起体验过,那种辛苦真没法形容。”李雅晴说,也正是看到潘浩男身上的踏实、靠谱和上进心,她才辞掉老家的工作,专程来宁波找他。
潘浩男的心里,还藏着更大的“野心”。
“在大家看来,掏粪是最臭最脏的工作。但说实在的,我也想做成高品质服务。”潘浩男先后去过胖东来、海底捞等企业观摩学习,“主要是借鉴他们的经营和管理经验,最核心的,是学习他们的服务模式。”
无论在哪里工作,潘浩男总会带着高压水枪、水桶和旧衣服等工具,把现场打扫得干干净净才离开。冬天厨房管道容易冻结,完工后,潘浩男会主动向客户分享管道养护技巧。有朋友不解地问他:“把这些技巧告诉客户,不怕自己没生意吗?”“恰恰相反。”潘浩男笑着说,“老客户觉得满意了,自然会推荐给新客户,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潘浩男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一个“驿站”式的行业平台,通过明码标价、有质保、可追溯的标准化服务网络,重塑人们对行业的看法。
不少人刷到潘浩男的短视频后,从外地来找他学习掏粪技术。目前,他已经带出了5个徒弟,大多是90后。
本报记者 邹倜然
《工人日报》(2025年09月01日 05版) 🤜